


碛口,背倚吕梁,面朝黄河,曾是清代至民国晋商通往西北的“西大门”。“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古老的民谚诉说着“九曲黄河第一镇”昔日的繁华。
近日,深耕旅游领域的网红达人@耳朵郭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驶入这片写满故事的土地,探寻晋商留下的时光密码。

碛口古镇
免费的摆渡车、现做的手工空心月饼、精巧的龙须草编、一针一线缝制的布老虎……@耳朵郭一下车,便被这里质朴而鲜活的生活气息包围。
登上古镇制高点黑龙庙,黄河奔涌、湫水蜿蜒,碛口全景尽收眼底。庙内构造精巧的乐楼,让她驻足良久。“虽无扩音设备,声音却能远传数里,因此成就了‘山西唱戏陕西听’的民间美谈。”@耳朵郭啧啧称奇。
转入明清街,历史的商业密码俯拾皆是。“义记美孚煤油公司”旧址,见证着百年前商号林立、货通八方的盛景。如今,老宅多已变身民宿,接待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走进大德通钱庄,@耳朵郭仿佛触摸到晋商乔家“汇通天下”的金融抱负。“当时就已具备异地存取的功能,碛口太超前了!”她惊叹道。
然而,最令她惊喜的,是古镇里跃动的现代活力。驴市巷墙上,昔日拴骡马的门栓依然凸出,耳畔仿佛回荡着当年牲畜市场上交易的喧嚣。如今,街巷深处,手艺人将小葫芦雕成大象与鱼的形状,创意令人称绝。“这里的村民,既守得住根,也追得上潮流。”@耳朵郭感慨。

李家山村

@耳朵郭在李家山村探访
次日,她探访了黄河岸边的李家山。整座山村沿约70度山坡叠置十一层,窑洞如梯田般次第攀升,被誉为“北方小布达拉宫”。当地人告诉她,山形如展翅凤凰,东西财主将家分别安于两翼之上,既寓意美好,更显格局胸怀。
令@耳朵郭动容的不仅是建筑奇观,更是其中流淌的生活热情。在村口,她遇见了绰号“饼子姐”的本地导游。问起名字由来,“饼子姐”朗声笑道:“小时候苦,饭都吃不起。现在日子好了,每天有饼子吃就知足!”她只收十元讲解费,却常为游客即兴唱起小调。那质朴的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耳朵郭和“饼子姐”合影
村中漫步,家家户户门前铺满金黄的玉米,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是踏实日子的见证。“山西人就这样,把建筑奇迹当作日常的家。”@耳朵郭说。
从李家山行车片刻,便至西湾村。村子以金、木、水、火、土五条巷道为脉络,串联起四十余座院落,形成“村即一座院,院即一山村”的独特格局。“进一个门,可游遍全村。”穿行其间,@耳朵郭不禁感叹,“这不仅是建筑,更是防御守护与凝聚人心的智慧。”
西湾村居民皆姓陈。据传,明末始祖陈师范借碛口商贸之利,在此奠基立业。其后人数代经营,历经百年扩建,终将西湾建成一座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家族堡垒。“从碛口的生意,到西湾的家业,晋商把财富沉淀为可传承的家族精神。”她说。

@耳朵郭在西湾村探访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起的不仅是山水与村落,更是一段段仍在续写的晋商传奇。没有码头的繁荣,便没有山村的辉煌;而没有子孙对家族与文化的坚守,财富终将如云烟散尽。
如今,碛口古镇正以“修旧如旧”的理念焕发新生,明清街巷、黑龙庙、李家山民居、西湾村落共同构筑起一座“没有围墙的晋商文化博物馆”。这里,既有历史的回响,也是当下生活的写照。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住几天。”@耳朵郭说,“在黄河边听风,在古镇里入梦,在村民的笑容里,读懂什么是‘活着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