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7个贫困县靠什么脱贫摘帽?

山西17个贫困县靠什么脱贫摘帽?

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帮扶举措更加精准,问题整改逐项清零,干部作风更加务实,贫困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改善,17个贫困县走出了各有特色的脱贫路径。

广灵县:创新实施攻坚法,以超常举措攻坚深度贫困。其中,推动增收措施“三覆盖”。乡、村、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实施扶贫“引擎”项目17个,累计带动19748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至3000元。“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全覆盖。建成扶贫车间109个,带动2937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深度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全覆盖。全县发展资产收益项目50个,带动152个村1.57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50至1538元。

天镇县:打造5个万亩级种植产业,带动1.3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引进大伟嘉50万头生态循环金猪扶贫项目,推行“1120”模式,即1个猪场,1千头规模,带动20户贫困户;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并与京东、苏宁等平台合作,农副产品累计销售额3.56亿元,惠及4500名贫困人口。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并提升公共服务。同时社会保障无缝兜底,9776户1.5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城乡养老应保尽保,3.81万贫困人口参加养老保险。

浑源县:依托优势品牌,打造以正北芪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贫4300户;打造以恒山为主带动的乡村旅游业,带贫4600户;发展优质杂粮,打造以渗水地膜谷黍穴播技术为主的粮食种植业,带贫6410户;培育优秀龙头企业,打造以泰源生和双胞胎为首的养殖业,带贫1.1万人;推广优选品种,打造以黄花为重点的蔬菜种植业,带贫2685户;挖掘优良资源,打造以光伏为主的能源产业,3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9054名贫困人口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收入。

宁武县:抓产业,构建以生猪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生态经济四大产业为主,以发展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健康养殖、劳务用工、煤炭运输、电商扶贫产业为辅的“4+7”脱贫支撑产业体系,带动5000余人就业,实现“一户多业、一主多辅”的产业多轮覆盖。抓基础,抓兜底,抓帮扶。

静乐县:探索形成“健全五大体系、抓实五大产业、厚植五重保障、突出五个坚持”的脱贫摘帽“四个五模式”。其中“五大体系”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联动责任体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五大产业”持续推进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发展扶贫产业309个,覆盖全县贫困人口,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看得见、可持续的稳定增收产业。

偏关县:通过发展“绿色种植、健康种植、光伏扶贫、生态扶贫”四大增收产业,带动全县90%以上贫困户增收,实现了三产联动保覆盖、促增收、能致富。

代县:园区带贫撑起半边天,构建了“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新格局;光伏电站照亮致富路,实现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事业、长期用工和扶贫资助等措施,带动1.74万贫困人口增收。

五台县:“抓党建、促脱贫”。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扶贫模式,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948个,带动12355户29197贫困人口。拓宽劳动就业渠道。构建县乡劳务输出平台,重塑“五台泥瓦匠”品牌,年均输出劳动力329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961人。

兴县:全面实施“2345”脱贫攻坚路径,即:构建产业、就业“两个支撑”,提升教育、医疗、住房“三个保障”,推进易地搬迁、生态脱贫、光伏扶贫、贫困村提升“四大工程”,完善党建引领、责任落实、工作推进、资金投入、社会帮扶“五项机制”。

石楼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解决氟超标问题,保障279个自然村20644户6447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县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无因贫辍学学生。“六道防线”保证贫困群众入院救治自付比例稳定至10%以内。建成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4654户15473人搬迁入住。2014年以来,17450户危房改造完成并全部入住,农村危房全部“清零”。同时整合各类资源,探索有效脱贫路径。

临县:实施“3N35”产业扶贫计划,即:财政统筹整合资金年户均投入3000元以上,统筹实施N个产业,通过“三个一”保障措施,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发展种养殖合作社1060个、种养加工基地160个,带动1.34万贫困人口。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97.02兆瓦,已分配收益3200万元。培训“吕梁山护工”11702人(贫困劳动力4902人),就业输出6914人。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驾驶员4630人、跨境电商196人。

壶关县:坚持以红色(旱地西红柿)、绿色(旅游产业)、蓝色(光伏产业)、本色(劳务就业)“四色品牌”为主导,实施了创建六好红旗村、六好示范户,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的“双创八改”工程,实现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平顺县:坚持“旅游产业、中药材产业、新能源产业”为主导、“十小产业”为支撑、电商产业为延伸的脱贫产业体系,实现“县有支柱产业、村有致富项目、户有增收门路”。

永和县:夯实贫困户稳定脱贫基础。谋划产业项目147个,支持经营主体108个,带动3482个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累计投入4.12亿元,建设屋顶光伏电站2136座、村级光伏电站103座和集中式光伏电站1座,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贫困户,累计发电3000余万度,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带动所有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大宁县:突出生态扶贫,实施购买式造林。政府搞好规划设计,组建造林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与乡镇签订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林权不变,树随地走,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验收后支付余款。

汾西县:重产业,按照“1+X”布局,大力发展肉鸡、核桃、光伏、玉露香梨、“一村一品一主体”等特色产业。

榆社县:聚焦产业脱贫,聚焦易地搬迁脱贫,聚焦公共服务提升,聚焦基础建设改善,聚焦社保兜底脱贫。其中紧盯“五有”目标,特色产业惠及3.16万户7.68万贫困人口;生态产业惠及9358户2.24万贫困人口;光伏扶贫惠及179个村8076个贫困户;旅游扶贫惠及333户894名贫困人口;提升电商产业园和新建100个村级服务站,带动1268名贫困人口。

山西经济日报记者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