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河碧波潺潺,流淌着城市变迁的故事;街巷灯影点点,弥漫着文明浸润的温度。从鳞次栉比的楼宇间,到蜿蜒舒展的山川里,从熙攘热闹的市井中,到静谧祥和的乡村内,文明如春风化雨,悄然润泽着晋城的每一寸肌理,一场由内而外的文明蜕变,正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徐徐展开。
近年来,晋城市以破竹之势在文明征程上大步前行,加快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今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喜讯,为这份荣光写下生动注脚:晋城市稳稳守住“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沁水县亦持续保有“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的金字招牌;19个村镇荣膺“全国文明村镇”,10家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1户家庭当选“全国文明家庭”,2所学校跻身“全国文明校园”;姚何林以孝老爱亲的赤诚,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这一个个熠熠生辉的荣誉,是对晋城过往耕耘的最高礼赞,更是城市向更高文明峰峦攀登的坚实基石。它们标志着这座城市在建设城市文明的全新篇章里,开启了更富温度与深度的发展新程。
民生为笔
在城市肌理上书写温暖答卷
城市的文明,首先写在大街小巷的变化中,写在百姓的获得感中。晋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城市文明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深度融合,用一场场精细化的治理“微手术”,持续提升城市的颜值、气质与温度。
晨光初绽,68岁的李余清在景德公园的石径上打太极,身后是新栽的树木与蜿蜒的步道。“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成了附近居民的‘后花园’。” 老人的笑容里,藏着晋城更亮丽的城市容颜和触手可及的幸福质感。
如今,漫步晋城,一个个新建改造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凤台、凤溪、时家岭等公园,不仅是点缀城市的绿肺,更是承载市民欢声笑语的“城市客厅”。新改扩建的92个公园、游园和城市广场,改造提升的48公里生态廊道,共同织就了一幅“开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画卷。
交通动脉的畅通,重塑着城市的空间格局。晋阳高速改扩建工程提前三个月竣工,宽阔路面如缎带穿梭太行。文博路—文峰路贯通当日,市民杨建特意驱车体验,“从皇城新区到政务大厅,通勤时间缩短到10分钟左右。”而金匠街西延等10条断头路的打通,更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加畅通。
老旧小区的蜕变,见证着城市更新的“绣花功夫”。城区西后河社区的居民记得,改造前的楼道里堆满杂物,下雨天污水横流;如今,434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近90%,外墙穿上保温“新衣”,空中“蜘蛛网”消失不见。更贴心的是智慧城管平台的上线,8.5万余个新增停车位盘活闲置地块,“停车难”投诉量有显著下降。
生态底色的铺陈,描绘着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早晨的城东水系公园,晨跑爱好者们总会在结束运动后,前往亲水平台进行拉伸。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晋城市投资17.73亿元完成97个项目,新增可透水面积79.54公顷,中心城区50%以上面积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198条黑臭水体全面清零,丹河湿地成为170余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宏大的交通工程到细微的角落治理,从硬件的提质升级到软件的优化服务,晋城市正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将城市文明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文化为魂
在传承创新中厚植文明底蕴
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高楼大厦的“筋骨”,更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灵魂”。晋城市将文化自信自强融入城市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书香弥漫街巷,让文脉浸润人心,使文明呈现出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书香满城,阅读点亮文明之光。在阳城县,一场“文化+阵地”的融合实践正如火如荼。屯煤书院、海会寺书院、香煤书院3个特色书院相继落成,东门广场24小时智慧书房、吾军书屋等7个城市书房对外开放,40余个书香阅读驿站、30个重点农家书屋以及遍布各处的1200多个读书角,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阅读空间体系。而“共读共享·悦读悦心”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成功举办21期,直播收视率累计突破1200万次,让阅读从个人爱好演变为席卷全城的文化风尚。泽州县巧妙利用丹河湿地公园和北石店河公园的“爱心驿站”、林语书吧等空间,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共读”激发大众阅读兴趣,悄然提升着书香气质。
实践创新,文明融入传统肌理。近年来,晋城市坚持培元固本,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推出了一批顺民心、得民意、解民愁的文明实践项目,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品牌,让文明建设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吸引城市的每一个人。
各县(市、区)特色实践活动精彩纷呈:城区率先在全市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文明集市”活动,工作成果受到《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关注报道;泽州县积极承办中宣部文明实践局举办的2025年“欢乐中国年”活动,相关做法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和好评;高平市全力打造“我们如此热爱高平”品牌,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阳城县持续开展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空中线缆、随意遛狗、“门前三包”等五项整治行动,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陵川县按照“一广场一品牌、一公园一主题”的目标,重点打造了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公园;沁水县实施“一心两带多品牌”工程,以县城建成区为中心,精心打造文旅康养和百里沁河文明示范带,依托特色小镇,挖掘了南阳红色教育、沃泉研学研究等文明实践品牌……点点滴滴的文明细节,汇聚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文明实践在晋城绝非千篇一律,而是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嫁接。沁水县在湘峪村、豆庄村等传统村落建立文明实践点,开设国学讲堂、开展家风教育,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阳城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在上庄村“天官王府”古建筑群、郭峪古城、砥洎城等历史遗存中开展志愿讲解、红色研学,让古老的城墙诉说新时代的文明故事;高平市苏庄村围绕传统婚俗文化打造特色主题实践点,让“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彩。这些探索,让文明实践不再是悬浮的标签,而是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参天大树。
伴随着文旅康养蓬勃发展,晋城市大力推动阵地建设向文化富集地、网红打卡地等新业态、新场景和“云端”拓展延伸,让文明实践点星罗棋布、繁星点点,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通过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实践,全市文明建设超越了表面的秩序与整洁,深入到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层面,真正涵养出了一座城市独特而自信的内在气质。
全民共建
在点滴善举中汇聚文明力量
城市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
今年8月,由晋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市直相关单位主办,市融媒体中心、城区区委宣传部、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新生活·新风尚——晋享文明风尚、共建城市文明”9场文明集市主题活动在市区公园广场、居民社区火热开市。围绕文明养宠、文明餐桌、文明环保、文明交通、文明健康、文明旅游、文明网络、文明新风、文明诚信主题,累计设立主题点位近300个,献上精彩文艺节目演出近百个,参与互动群众万余人次,在市区掀起了一场“倡导文明风尚,共建城市文明”的活动热潮,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群众的责任意识,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响应、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文明实践我行动·爱心送考”活动是晋城市持续时间长、辐射广、影响力大的公益活动品牌。活动运行18年来,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高效的考生服务联动机制。今年,全市共有1400辆出租车、500辆公交车、2000辆私家车及多支爱心车队加入,共同组成了护航青春的爱心大军。这些爱心车辆,不仅是接送考生的交通工具,更是传递文明的流动窗口,每一次暖心接送都在传递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爱心送考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它让城市文明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真是没想到。”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的姚何林在获奖后心情无比激动,“这么多年,我只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能干的事。”言语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感人力量。残疾父亲姚何林,用无私大爱抚养救治两名被遗弃的唇腭裂患儿,用爱和奋斗诠释“向阳而生”的意义。这是继刘平贵、李继林夫妇之后,晋城市又一获此殊荣的全国道德模范。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以“德润之城”道德建设品牌打造为核心抓手,全力释放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持续为全社会输送正向能量。不断推进“中国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带动全市群众主动发掘并推荐身边的善行义举,将选树范围延伸至各行业、各领域,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蓄水池”规模,深耕孕育典型的“土壤”。除了姚何林,还有多年不间断帮助他人的志愿者于建敏、热心文保公益事业的“中国好人”张秀荣、20多年坚持助人为乐的花甲老人张新虎、跳入4米深化粪池勇救男童的听障小伙刘小四……他们的善行义举如星火燎原,构筑起城市文明的精神坐标。
目前,全市已有1536人被表彰为各级各类好人模范、先进典型,其中“晋城好人”808人,省级道德模范先进典型112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人,“中国好人榜”上榜79人,国家级先进典型数量居全省前列。这些闪耀着道德光芒的先进典型,正汇聚成照亮城市文明征程的精神灯塔,引领全市人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断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山水为墨,文明作笔。从民生福祉的提升到文化根脉的传承,再到全民参与的热情,晋城正以全方位的努力,不断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让城市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幸福在每一个晋城人的心中落地生根。
来源: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