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山西报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轻干部培养,如同精心培育良木,绝非一蹴而就的速成工程,若无视内在规律,仅凭良好愿望拔苗助长,或简单“压担子”却忽视悉心“育苗”,则易导致根基不稳、难当大任,唯有深谙并恪守人才成长的内在法则,方能为伟大事业锻造出真正经得起时代风雨考验的栋梁之材。
尊重实践淬炼的递进规律,夯实成长之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古训深刻揭示:干部成长有其必经台阶和基层熔炉。现实中,一些地方或部门在年轻干部培养上存在认识误区:或片面追求年轻化,搞“火箭式”提拔,使干部缺乏必要台阶和岗位历练;或虽将其置于基层一线,却“放而不管”,未能提供有效引导与坚实支撑。这如同将新苗骤然曝于狂风骤雨,而非循序渐进助其扎根沃土。年轻干部普遍具备学识新锐的优势,但短板在于实践阅历的深度与社会经验的厚度,必须精心铺设“墩苗”路径,将基层一线、吃劲岗位作为“主课堂”和“练兵场”,引导其直面复杂矛盾、解决棘手难题,只有经过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实践淬炼,年轻干部才能汲取深厚养分,真正扎稳事业根基。
遵循能力养成的渐进规律,锤炼过硬本领。干部履职所需的政治判断力、战略思维、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核心能力,绝非朝夕之功可成,而是知识、经验、反思在实践熔炉中反复融合升华的结晶。揠苗助长或“镀金式”培养,只会催生“夹生饭”,造成知识结构断层、能力体系虚浮。因此,必须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强化精准滴灌,围绕事业发展需求和干部个体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专业训练和实践项目,补齐能力短板;另一方面,重视“压担子”与“搭梯子”的辩证统一。在给予挑战性任务的同时,更需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提供及时辅导和纠偏,帮助其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唯有如此,年轻干部方能在应对复杂局面时锻造出堪当重任的真本领。
把握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律,涵养静气韧劲。年轻干部的成长成熟,是一个需要耐心守候、精心呵护的漫长过程。若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过度追求“显绩”,或将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明星”干部,极易诱发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助长“镀金”思维,最终损害干部队伍整体健康生态。为此,需着力构建着眼长远的制度保障。一要优化考核“指挥棒”,强化对实干过程、担当精神、长期潜力的考察,鼓励年轻干部甘坐“冷板凳”、潜心打基础。二要完善覆盖干部成长全周期的培养链条,从早期发现、持续培育到适时使用,形成环环相扣、久久为功的良性机制。三要营造“组织为干部担当”的浓厚氛围,为那些扎根基层、踏实苦干、不事张扬的年轻干部提供坚实后盾,激励其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人才成长自有其不可逾越的客观节律。唯有以对历史负责的敬畏之心,遵循年轻干部培养的客观规律,摈弃急功近利之躁气,深植精耕细作之恒心,方能在新时代沃土上培育出更多忠诚干净担当、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强国复兴伟业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李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