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西的布达拉宫”闻名的银圆山庄,全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深厚的历史底蕴给阳泉矿区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今年以来,阳泉矿区围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优势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力争把资源“富矿”打造成文旅“金矿”,将百年矿业文明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动能。
张家大院(银圆山庄)
张家大院(银圆山庄)作为晋商崛起的“见证者”和北方民居建筑群典型代表之一,因其壮观的阶梯式庭院被誉为“山西的小布达拉宫”,于2005年被列为阳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建设这一蕴含深刻文化背景的特色古建,2022年阳泉矿区开始通过保护性修复、景区基础项目建设等措施还原张家大院(银圆山庄)昔日风貌。在刚刚修缮完成的张家大院核心展区,右手边是张士林旧居,左手边是“山西争矿运动”展馆。
作为一个世纪前保矿运动的核心区域,如今的张家大院(银圆山庄)正进行着一场守护文明根脉的修复性建设。
包括对展厅的布置和院面维修这两大块。银元坡下面,配套设施和旅游接待中心现在正紧张施工。在政府的关注下,维护的力度很大,包括古建这块就投资了几百万了,而且今年又有资金用来修缮银圆山庄,所有的屋面、窑洞的顶,把渗漏问题解决了。
银圆山庄景区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开放。项目建成后,景区将达到国家4A级标准,成为集文化展示、休闲旅游、特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红岭湾小学化石标本馆
红岭湾小学化石标本馆于去年11月开馆,这里通过展出不同时期的化石及本地区发现的化石,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化石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接待了2000多名师生前来参观研学。
在红岭湾小学40平米的展馆内共有45块珍贵化石展品,展示了地球天地洪荒、生命大爆发、恐龙时代等各个阶段的生命发展史。
设立不同学段的资源包,引导孩子们从“参观”走向“参与”,同时进一步丰富化石资源,打造线上化石云课堂,让沉睡的化石成为激活未来科学精神的“活标本”。
阳泉矿区石卜咀村水泉沟,拥有跨越三个世纪的地质探索印记,堪称中国现代地质学的活态教科书。近年来,水泉沟化石群吸引了省内外的青少年研学团体或旅游团体前来参观学习。目前,阳泉矿区加快推动石卜咀村申报国家级“地质文化村”,并先后建成了大村村化石科普馆和红岭湾小学化石标本馆,将这一文化产业连点成线。
马家坪变电站
国网阳泉供电公司110千伏马家坪变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首座110千伏变电站,也是新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可靠的电力供应,阳泉市成为国家较早开发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了盘活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工业资源,近年来,阳泉矿区积极探索将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融合的新路径,让旧时光与新景观“邂逅”,点亮城市发展新图景。
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积淀。为了盘活利用好马家坪变电站这一宝贵的工业资源,阳泉矿区积极探索将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融合的新路径,进一步强化保护力度,讲好工业故事,努力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成为传承工业精神与创新基因的重要载体。
整个变电站收集了700多件设备实物和1000多张照片资料,展示了以马家坪变电站为缩影电网发展壮大的过程,累计接待7千余人次的参观,后续将进一步对马家坪变电站的工业资源、红色资源、历史资源进行挖掘和展示,来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通过“矿业遗产活化+科技赋能+全域联动”的创新模式,阳泉矿区计划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出研学、探秘、科幻、工矿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下一步,阳泉矿区将继续深挖矿业文化内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向着全域旅游的目标迈进。
来源:阳泉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
新体验!矿区开“挖”文旅“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