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耀:平凡中的坚守 琐碎中的初心

李红耀:平凡中的坚守 琐碎中的初心

站在临汾市鼓楼往西看,不出意外,你总会见到一个穿着警服、戴着白手套的人,在临汾市第一小学门口路段来来回回的忙碌着。

他叫李红耀,是临汾市一名普通的交警协管员。

自1997年从部队复员后,李红耀便开始从事交管工作。2008年9月1日,他调了岗,第一次站在临汾市第一小学的门口,谁能想到,这一站就是13年。

短短20米的斑马线,承载的不仅是学生们的未来,更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普通的一天

早上6点,伴随着哗哗的水声,李红耀已经开始起身洗漱。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尽管已年近半百,但是他的精神头依然足。

因为常年骑摩托车巡逻,李红耀落下了腿寒的毛病,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言及此事,李红耀并没有什么不满,“骑车好,能锻炼身体”,他边说边做着踢腿的动作。

晨会结束后,7点15分,李红耀准时站在了临汾市第一小学门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现在正值假期,学生还没开学,他依然在小学附近执勤,“高峰期的时候指挥一下交通,相对于平时开学时会轻松一些。”

他全年无休,每天值守在岗位上,周六日也不例外,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休息片刻。

大多时候,李红耀的午饭很简单,就是饼子加鸡蛋,原因无他,要供上大学的孩子读书,只能尽量节省开支。谈到自己的孩子,李红耀的精神状态明显不一样,尽管孩子没有按照他的希望上军校,但是他言语间还是充满了一种自豪感,这是一个父亲最朴实的情感。

直到天黑,做完一切的李红耀,才又重新骑着车子返回家中,结束一天的工作。

“学生开学的时候执勤就得集中精力,一下不操心万一出了事会非常危险。”对于迎接开学这件事,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是普通的一天,但就是这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构成了李红耀这13年坚守的轨迹。而他,还将继续下去。

应该做的事

在临汾市交警支队南城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段永亮眼里,李红耀是个不折不扣的一根筋儿。

“走!”“停!”“快点!”“注意安全!”“小心!”……13年,这些字眼每天从他嘴里蹦出,至少喊了千万遍,再加上不停地吹口哨,每天下来他的喉咙都不舒服。但第二天,他还是照常上班,照常喊口号。顶不住的时候,他才抽空看看医生,好在也只是嗓子红肿,吃点消炎药也就对付过去了。

这些段永亮都看在眼里,很是心疼,想起李红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要把它干好,我坚信领导和人民一定会认可我的”,他又由衷地为他骄傲。

虽然同事都很认可李红耀,但是他的家人一开始却并不理解他。钱少,事多,是李红耀爱人对这份工作最直观的印象。

家人生病住院的时候,李红耀没法第一时间出现。孩子上下学,他也从来没有接送过,更别提家长会了。从小孩子让他教作业,李红耀也很无奈,“我说我不会,我光签个字,你要是不怕让老师揍,你就让我辅导。”

面对孩子的抗议,不善言辞的李红耀只能安抚:“孩子,爸爸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孩子现在在外上学,平时空闲了他们也会视频通话,关系可一点不差。

李红耀的坚持打动了他的爱人,她也表示理解,“他爱这个,那就继续让他干下去吧!”

除了家人,跟李红耀关系最好的,那就是临汾市第一小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了。

“叔叔早!”“叔叔好!”稚嫩的喊声,是对李红耀最大的肯定。空闲时,李红耀会进学校里,喝口水,坐一坐。有时候碰到学生在操场上玩,学生们会专门和他打招呼,俨然把他当成了亲人。

看着每天没有一丝懈怠的李红耀,家长们都有些过意不去,但送去的东西,全部被他婉言谢绝。

“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李红耀如是说。

坚守的背后

多年的劳累让静脉曲张、疝气等疾病缠上了李红耀,平日里大家只看到他干劲满满,却没人知道每次吹哨,他都要忍受腹部的疼痛。

这份工作的收入并不高,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为什么要做到这种程度?这是认识李红耀的每一个人都想问的话。

个中缘由,似乎可以从他平常的话语里探知一二。

“之前有大学毕业的学生回来看到我,会问我怎么还在这呢?”说起工作,李红耀提到最多的就是学生,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激动。“还有一个上了高三的学生,每个星期天还有放假的时候,回家路过都会过来看我一下,叫我一句‘叔叔’。我问他过来干嘛,他说专门过来看一下我,然后就走了。”对于学生们还能记得回来看看他,李红耀很高兴,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谈到以后的计划时,李红耀并不迷茫:“我在部队就入了党,自从我当兵回来就在做这份工作。我就因为纯粹想做这件事情,就一直坚持做了下来。这份工作我会做到直到退休,就在基层一线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

或许,就是这想为谁做点什么的想法,以及经年累月形成的难以磨灭的习惯,造就了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李红耀。

世界上并不缺坚持做事的人,缺的是在平凡岗位上,没有胜负心,怀抱着一颗平常心守护他人的人。

而皮肤黝黑,中等个头,略显腼腆的李红耀就是这种人。

正如他说的,“我已经习惯了,从没想过离开。”(文:尚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