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走丢45天后,大象找到家了吗?

这半个月来,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下一路“象”北这个连续剧进展到哪里了。一路“象”北,起源于云南野象群集体北迁事件。2020年3月,象群共计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截至今年6月9日11时,象群已经离开昆明,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休息。另一离群独象目前位于昆明市安宁市林地内,距离象群直线距离12公里。

究竟是什么促使它们踏上这段史诗般的旅程,至今是个谜。网友们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幽默感,用他们的调侃,表达对这群大象的热情。有人说它们是想去昆明动物园混编制;有说是不是知道河南的小麦熟了,想回老家看看;有说它们想去看看曹县的繁华;有说它们想去陕西吃羊肉泡馍……

山西人表示不服,为啥不是来我们山西?

别说,山西临汾与大象,还真的有些渊源。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临汾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被证明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文物、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你看,以凤鸟回眸为主题造型的鸟尊,凤尾却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大鸟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大象目光坚定,炯炯有神,大鸟飞扬的尾羽正是大象的耳朵。

在如此身份非凡的鸟尊身上出现大象的身影,足以说明晋侯燮父与当地村民对大象的“偏爱”。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其实,大象的足迹,早在旧石器中期的山西襄汾,就已经有迹可循。当时,在襄汾县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一位建筑工人在挖沙场时,偶然间发现了一些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而在这些动物化石之中,就有在北方少见的长鼻目动物大象,距今约5—10万年。这说明在晚更新世早期,位于黄河中游中部的襄汾已有野象栖息着。

襄汾丁村人的考古成果证实了10万年前的临汾便是一块气候温热,颇适人类生存的沃土。以丁村人类遗址为代表的古人类文明,填补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无疑是人类文明之源。

尧是统一华夏的民族先祖,上承炎黄,下启舜禹。4700多年前尧建都平阳,也即今日之临汾。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尧文化符号,是最早的中国,开启了华夏文明之源。

尧舜之后,夏商相继灭亡,周取而代之。西周第二任君主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即今临汾所在地。以曲沃侯马为代表的晋国文化,缔造了三晋文明之源。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三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临汾。”人类起源、国家起源、晋国肇始、平阳变迁……有着“华夏第一都”美誉的临汾,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璀璨的传统文化。这里被很多人当作“家”、称为“祖”、看作“根”。

临汾洪洞大槐树是闻名海内外的移民遗址。据文献记载,从明朝的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五年,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共达18次,历时50年,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在临汾,行走之间都是五千年不断代文明的痕迹。或许你对这些古文明还有些陌生,但一定听过这样一句歌谣——“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

象群的这趟回家之路,或许正是一次“寻根”之旅。

大象是母系社会,它们非常依赖家庭。雌象一生都会和妈妈在一起,雄象也会在家生活13年才离开。对于家的眷恋,使得大象常常在离开故乡几十年后,仍能循着记忆回家。

我们与象并无分别。离开故乡拼搏,途经晨风暮雨、走过春秋冬夏,究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归家的路。“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在临汾,寻根铸魂,让那颗久经漂泊的心得以安放。

一路“象”北,临汾欢迎你回家!(文:韩芸铃 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