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掬得清流问先贤!

晋祠,掬得清流问先贤!

图片

晋祠,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1961年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初,梁衡先生的《晋祠》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后,无数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认识了这处三晋名胜,对其念念不忘,来太原后,必到晋祠打卡,感受这座古典园林的无穷魅力。

国保建筑近千年

晋祠地处太原西南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出太原市向西南走25公里,即可抵达。

图片

圣母邑姜

走进晋祠,远远望去,位于主轴线上的圣母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圣母殿是晋祠主殿,为全祠规格最高、最古老的建筑,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距今已有919年。圣母殿殿高19米,殿内却空无一柱,非常宽敞。殿外有一周围廊,这种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圣母殿前排八根廊柱,由中间向两边依次升高,使得殿角高翘,增强了整座建筑的腾飞感和灵动性。

图片

一笑千年

在圣母殿,游人还能看到宋朝人的样子。殿内43尊宋代彩色泥塑,大小接近真人,或洒扫梳妆,或奏乐歌舞,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呈现了宋代宫廷生活场景以及当时的人情世态。

图片

祥龙腾飞

圣母殿前廊柱上的木制蟠龙,雕刻于宋元祐二年(1087)。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鳞甲须髯,怒目利爪,距今近千年,仍栩栩如生,令人不禁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圣母殿的木雕蟠龙柱,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实例。

十字古桥是孤例

图片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通往圣母殿的主要通道,形制奇特、造型优美,是现存古建筑中唯一一座十字形古桥。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殿前水塘为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鱼沼”上方,东西桥面宽阔,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故名“飞梁”。明媚春日,立于古桥上,观赏游动锦鲤,感受春天活力,实乃趣事一件。

图片

对越在天

晋祠有三大国保建筑,包括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献殿高9.75米,面宽三间,深两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献殿的梁架很有特色,既省料,又坚固,梁思成先生评价道:“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图片

余音犹在

此外,在晋祠景区内,还有钟楼、金人台、会仙桥、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昊天祠、文昌阁、胜瀛楼、景清门、唐叔虞殿等古建筑,无一不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历史名人留足迹

图片

相生共荣

晋祠依山傍水,园内上千年的古木有30株,包括3000多年的周柏以及隋槐和唐槐。这些树木粗壮高耸,散发着古老的生命气息。从唐叔虞后人建立祠堂,到“太原公子”李世民起兵;从文人墨客题咏赞美,到普罗大众观光游览,风景秀丽的晋祠,被视为一处风水宝地,留下了太多名人的足迹。

图片

春晖织锦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之前,在太原度过了两年美好时光,人称“太原公子”。在晋阳起兵时,李世民来到唐叔虞祠祈求唐叔虞能暗中保佑,助他们一臂之力。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二百零三字,文辞华丽,书法劲秀,这块国宝碑刻现保存于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图片

永锡难老

晋祠有难老泉、鱼沼泉和善利泉。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据记载,“北齐显祖文宣帝临幸晋祠,雅爱清泉,赐钱造亭于泉源头上。”便建造了八柱单檐攒尖顶的“难老泉亭”。难老泉的水从亭下石洞中流出,注入石塘,清如碧玉、川流不止,贯穿整个晋祠,让这座园林颇具江南水乡意境。当年李白来到这里,不禁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

图片

品读历史

历史名人在晋祠游览时留下了大量诗作、题词,这些作品在殿堂匾额、山径石壁、廊前石碑等处呈现,他们凭借精湛书法和华丽文采,为湖光山色的晋祠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来源:太原晚报 摄影 宿晓健 牛晨阳 张昊宇 文字 贾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