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的历史守护者

革命老区的历史守护者

这里是一块红色热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原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是阻敌西进、保卫党中央的前沿阵地……

4月26日,“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媒体联动采访活动走进吕梁市兴县。在革命老区的历史纪念馆中,一批“红色宣讲员”在用不同的方式践行自己的使命。

康彦红: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老区的历史守护者

“我的工作是带着游客与历史对话,寻访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遗迹,追溯他们生前故事。”康彦红自豪地说,她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一名红色宣讲员,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6年。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城西的蔡家崖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抗日战争期间,蔡家崖村是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贺龙元帅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1年之久,中共七大书记处五位书记都曾路居此地,毛主席曾在此发表了两篇著名文献——《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这个是毛泽东同志用过的笔砚,贺龙的文件包,林枫的马鞑子,牛荫冠的毛毯、针线包,边区军民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在康彦红的介绍下,每一件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慢慢被揭开,游客们仿佛被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眼前浮现出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的身影。

图为康彦红向到访媒体介绍晋绥边区革命历史

图为康彦红向到访媒体介绍晋绥边区革命历史

生动有趣讲解的背后,是康彦红数年如一日的积淀与练习。“刚参加工作时,要背诵3万多字的晋绥边区资料,很枯燥乏味。”但她咬牙坚持下来,除了在馆里讲解,她还深入当地的革命遗址,向乡村里的老人请教,向党史专家学习,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资料,不断地丰富到自己的解说内容中。在无数次的讲解中,晋绥边区的红色文化渐渐浸润到她的生活中,她开始爱上这份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铭记晋绥边区革命史,在传承革命精神与弘扬红色文化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拯山: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

革命老区的历史守护者

1946年4月8日午后2点左右,黑茶山大雾弥漫,一架迷途的飞机不幸撞上黑茶山,机上乘坐的王若飞、博古(秦邦宪)、叶挺、邓发等13人及4名美国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茶山所在地兴县便修建了“四八”烈士纪念馆,且是山西省最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又修建了一座庄严肃穆的新馆,2017年主馆旁又修建了副馆。副馆中摆放着一架从美国古董商手中收购回的C47飞机,这架飞机与当年失事的飞机机型一模一样。

图为尹拯山向到访媒体讲述烈士的生平事迹

图为尹拯山向到访媒体讲述烈士的生平事迹

4月26日下午,媒体联动采访活动走进“四八”烈士纪念馆。在馆中参观时,有一位身穿蓝灰色八路军服、手持相机的讲解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尹拯山,他的爷爷曾经参加过当年飞机失事后的救援工作。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尹拯山对这段历史充满兴趣,他不光满足于史料的记载,还亲自采访村子里的老人,录音、拍摄、自费制作专题片光盘、编写纪念册,近些年更是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不间断地为“四八”烈士和黑茶山做着义务宣传。

担任义务讲解员18年以来,尹拯山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万参观者讲述革命往事。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他总能挖掘出新意。在他看来,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是固定的,但是思想和精神会随着时代丰富变化。要契合当下的场景,才能讲得生动有趣。

眼下,他边讲解着,边从口袋中掏出几根白杨树枝,沿着树枝横纹轻轻掰开,在树枝的断面就出现非常清晰的“五星”图案。“这就是有名的‘红星杨’,红星照耀中国,不无缘由。”他介绍道。

在“四八”烈士纪念馆中,像尹拯山一样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的人不止一位。在“人人争做讲解员”的口号下,他们主动走进企业、学校,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即使我们做不成那样的人,但可以传承(他们的)基因和精神,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普通的人做着很普通的事,但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普通的。”尹拯山感叹道。

本次“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媒体联动采访活动由吕梁市委宣传部主办。未来几天里,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将深入吕梁兴县、临县、石楼、孝义、汾阳、文水等地进行采访报道。(韩芸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