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李家塔村:小产业激活脱贫大动能

临县李家塔村:小产业激活脱贫大动能

原标题:

李家塔村:小产业激活脱贫大动能

图为帮扶队员指导大棚种植技术。

图为帮扶队员指导大棚种植技术。

芒种时节 ,贫困户郭保林一家的日子过得很是红火。大儿子郭志强以较低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20个蔬菜大棚,种植了青椒、尖椒、西红柿等。而他自己也得到了一份工作——村里的保洁员,工资不高,但很稳定,还能兼顾到自家的羊。

“2018年底,我们全家靠着养羊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年,我们全家准备靠着蔬菜大棚赚大钱!”对于未来,郭保林一脸的憧憬。

郭保林一家的发展变化,只是临县青凉寺乡李家塔村村民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李家塔村坐落在紫金山的山脚下,这里两山夹一沟,坡多地少,大部分村民在陡峭的山地上耕种。村内有片河滩,平日里臭气熏天,一到汛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所幸西北角有一眼泉眼,常年24小时不间断流出,村中植被茂盛,自然景观极好。“俺们村缺地、缺收入、缺资金。没这些,要这泉水、这风景干啥!”村主任王平说。

2015年,吕梁市委史志研究室被派驻为李家塔村驻村帮扶单位。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该单位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能人大户牵头推动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思路,基于充沛的泉水资源,修建了20个蔬菜大棚和占地4亩的两个鱼塘,重点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多元化发展。其中大棚投资了50余万元,鱼塘投资了70余万元。

如今,一顶顶蓝色的拱形大棚矗立田间,如波浪般依次排开,紧邻的两方鱼塘一片碧绿,6万余只鱼苗已投放,成为李家塔村的又一道风景线。“要想富,发展产业是最有效的方式。为此我们积极向县里争取财政支持整治河滩,上马拦河坝2150米和水渠工程,有效治理了水患,同时回填了40余亩土地,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蔬菜大棚和鱼塘。”第一书记杜文斌介绍道。

“为啥要发展蔬菜大棚和鱼塘?因为村里有水。充分利用这一先天优势,我们将泉水引到蔬菜大棚和鱼塘里,这样大棚里就有水灌溉,鱼塘也变成了活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卫兵说。

在经营模式上,张卫兵和杜文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反复研究,最终决定采用两套模式。蔬菜大棚实行个人承包制,将大棚承包给村中的能人,所获得的承包费用归村集体所有。而鱼塘采用“合作社+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来发展,由返乡创业者带头成立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村集体按投资金的固定比例获得收益。每年村集体提取一定比例收益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和奖励优秀村民。

“一方面稳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从分红、务工、公益性岗位三个途径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张卫兵说,“可以说,产业最大程度地吸收了贫困人口,让贫困户有事干、有钱赚,让村集体有钱用!”据了解,村里设置了保洁员、树木管护员、水电维护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了3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产业“筑巢”引“凤”归。村民郭志强大学毕业后,在外面工作了两年,听说村里发展蔬菜大棚,便有了辞职种大棚的想法。杜文斌知道后,以较低的价格将20个大棚承包给郭志强,鼓励他回乡创业。每天郭志强都要去大棚看看长势,对于他而言,大棚不仅仅是致富的手段,更是改变坡地耕种的一种探索。“农民靠天为生不容易,我要带领贫困户大力发展蔬菜大棚,大家一起研究、一起赚钱!”

李家塔村“产业文章”远远没有写完。在吕梁市委史志研究室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进村的1000余米主干道路被全部平整硬化,成为村里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引来了个人投资的大型养鸡场,李家塔村的“产业文章”越做越大。泉仍是那眼泉,树还是那片树,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李家塔村却如大棚里的幼苗、鱼塘里的小鱼,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吕梁日报记者 张文慧 通讯员 吴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