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古都大同,清风送爽,非遗绽放。为期一个月的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暨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于8月30日在浓郁的烟火气与文化芬芳中落下帷幕。
山西非遗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省级项目1173项。此次消费季以“晋享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不仅展示了山西丰富的非遗资源,更探索出一条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山西路径”。
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暨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现场
技道相融,舌尖上的非遗盛宴
在中国非遗面食体验周期间,百余种面点、花馍等非遗面食及特色小吃从天南地北荟萃一堂。面食,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承载历史与地域风情的文化符号。
山西本土美食是全场焦点。来自全省11市的星级酒店纷纷亮出“王牌”,山西丽华大酒店的精致面点、太原并州饭店的传统风味、大同花园大饭店的特色佳肴,尽显三晋面食的深厚底蕴。王梅英面皮、贾记灌肠、清徐沾片子等市井小吃,则以接地气的方式传递“舌尖上的乡愁”。刀削面、莜面栲栳栳、定襄蒸肉延续千年技艺,入口皆是时光沉淀。黄花脆番茄、香辣黄花拌饭酱等创新产品,彰显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新活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面食吸引游客驻足品鉴
活动期间,单日非遗美食销量高达3万份,销售额突破20万元大关,柳林碗团卖出800余碗、剔尖卖出600余碗、打卤面卖出500余碗、刀削面卖出近千碗,这些数字生动映照出这场舌尖盛宴的火爆程度。
非遗面艺表演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面粉在传承人与面点大师手中被赋予生命,演绎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绝活,如刀削面投篮、剔尖钻铜钱、吹面气球,这些技艺不仅是食之艺,更是“以技入道”的文化实践。
非遗面艺表演
非遗面食争冠赛现场
互动体验区同样人头攒动。游客在师傅指导下亲手和面、塑形、蒸制,感受面团在指尖的蜕变。孩子们的笑颜与匠人专注的目光交织,此刻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
跨界合作,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味觉与技艺的盛会,更是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实践。非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展陈,而是以美食、文创、生活用品等形式走进日常,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升级需求。
大同古城柴市角非遗主题市集成消费新地标。市集汇聚全省11市近200个非遗项目、300余位传承人,打造“周周有主题、百家共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市集内设置了数字化交互装置、特色展演等多元场景,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成为暑期文旅消费“新引擎”。
位于大同古城柴市角的非遗主题市集人流如织
山西11市近200个非遗项目现场展示
“集章不仅有趣,更让我记住了山西的非遗。”来自湖北的游客手持“你好,非遗”集章护照感慨。11市专属印章融入当地非遗符号,让游客在“打卡”过程中深度了解三晋文化。
跨界融合为非遗注入新活力。鸿蒙智行将木版年画元素融入展车设计,车门“平安随行”车贴与车头“鸿运当头”龙纹,让“移动的家”满载传统文化祝福;腾讯游戏打造的数字化展厅,则用互动科技重构非遗表达,使古老技艺成为年轻人可“玩”、可“分享”、可“共情”的数字内容。
在非遗传承人扶持讲座上,跨界艺术家与潮玩设计师深入非遗工坊,探讨“传统手艺的现代表达”。这场碰撞不仅为“非遗+时尚”提供新思路,更让“非遗+”的融合模式深入人心,为非遗传承开辟更广阔的路径。
山西非遗好物发布计划暨成果展示活动现场
系统赋能,非遗未来的新生态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为非遗传承注入系统性活力。
在8月26日举行的山西非遗好物发布计划暨成果展示活动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启动“山西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将进一步探索非遗的创新表达。
该计划以“造血式激活”为核心,通过跨界合作、新媒体赋能、市场对接等多维度支持,助力非遗传承人实现从“守艺”到“创艺”的跨越。平阳印染、晋城乔氏珐华、上党梆子、高平绣活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艺术家、设计师结为帮扶对子,共同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山西非遗好物发布现场
当日,首批65件“山西非遗好物”正式发布,涵盖传统技艺、医药、美食及文创等多个门类。晋祠桂花元宵、大同九龙奔月铜火锅、榆社阿胶糕、鑫炳记太谷饼等产品,不仅承载文化记忆,更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功能转化,真正实现“一城一非遗,一物一山西”的文化表达。
5条非遗美食线路的发布,打造“美食+非遗+景区”立体化文旅动线。以“晋商文化”“面食王国”“药膳康养”等为主题,覆盖醋酿、面艺、药膳等30余项省级以上非遗美食项目,串联起太原、大同、长治等全省11市30多个非遗工坊以及众多历史街区、自然景观,让游客在品味山西的同时,深度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匠心传承。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一粒种子发芽,让一种理念生根。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暨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虽已落幕,但它所开启的非遗创新之路,正不断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