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高43cm,口直经6cm。小口外撇,细颈,圆肚,梅瓶造型。瓶身多缕空器,五彩釉色,图饰为五爪盘龙与莲花连枝图纹,瓶颈蓝线下有“大明宣德年制”6字楷书款。圈足圆底,均裸胎,见老旧的火石红痕迹。鉴于按明廷有关规定,有五爪龙纹的瓷器只有宫中可用,此瓷器无疑是因战乱因素后由明宫廷流落于民间的景德镇官窑制品。有关明宣德五彩瓷的特点,已见于本著《(165)大明宣德年制款五彩六边大花瓶》辞条所述,在此仅就本瓶身的缕空技艺特点做一些说明。
明人高濂则在《燕闲清赏笺》一著中有言:“宣德年造如镂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缕空亦称“镂雕”、“透雕”,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即在器物还处于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随后直接放入或施釉后放入窑内烧制。参有关文献记载,中国制瓷用镂空技艺裝饰,并非始于明代。这种技法远在新石器时代,己出现于陶器上,后来工艺延用,日趋复杂。但在宋代之前见于瓷器上的镂空工艺纹饰,都较简单,呈现形式或为线条,或为简单的几何图案,如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水滴形、圆形等,传世文物有如西晋之青釉镂空双系罐、唐代瓷镂空熏笼、宋代白釉镂空熏炉等等。当时这些工艺的使用,取重点多为实用性,更多的是体现于瓷器薰炉上的散发香气的气孔。
但是自元以降,在瓷器缕空,不再注重实用性,而是成为一种对美学的追求,它由单一的缕空线条工艺,发展为缕空复杂、精美的纹饰。如元代出现了双层结构之镂空高足杯,明代出现了外层镂空、内层绘青花的转心瓶、清代出现了外层镂空、内层绘彩画的转心瓶等等。
至于在彩瓷上的缕空工艺,则是始自明代宣德五彩。其基本做法是:层层筛选出上等的景德镇产高岭瓷土,以此等土质制成瓷器胎体,烧制成型后会洁白如玉,手感滑润;待胎体干硬后,用胚刀将粗胚体剔制成薄器具,再在其上雕刻出精美、独特的镂空花纹;再在其上施以彩绘釉色;再放入窑中进行二次低温烧制。这样,一件精美的镂空瓷器方能最终制成。由于要制成一件缕空彩瓷,周期长,对于原料、做工以及工艺师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上等镂空彩瓷器的市场价与收藏价都极高。2010年11月11日,英国一家拍卖行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了一件“乾隆粉彩锦上添花开光海浪双鱼纹缕空套瓶”,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迄今也是排在最贵重瓷器拍卖价的第二名(居首为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7.1亿人民币)。而本瓷器烧制年代约早于“乾隆粉彩锦上添花开光海浪双鱼纹缕空套瓶”三百余年,工艺水准又毫无逊色于该彩瓷套瓶,因此其实际收藏价值可推。
仅从中国彩瓷工艺发展史的角度而言,明宣德彩瓷缕空工艺为其创史时期,这一工艺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鼎峰,出现了工艺难度极高,费时、费工、费料、巧夺天工的镂空彩瓷转心瓶和套瓶。以至乾隆皇帝也觉得其工艺过于繁复,在给唐英的奏折上批复道:此器“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而明清彩瓷镂空工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瓷器烧造工艺的的巅峰水平,并逐渐发展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制瓷技法之一的“玲珑瓷”。
此件 200万就可收入囊中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