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间,会理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经历着一场产业变革的洗礼。
作为"中国石榴之乡",金秋八月,走进四川会理,漫山遍野的石榴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实,田间地头处处是果农忙碌的身影。这座位于北纬26度、横断山脉东北部的古城,正迎来一年中最甜蜜的季节。会理石榴,这个被誉为"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浓甜似蜂蜜"的黄金果品,不仅承载着千年贡品的美誉,如今更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千年贡品的现代蜕变
会理石榴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朝,相传曾被唐玄宗钦定为宫廷贡品。然而,真正让这一传统作物焕发新生机的,是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上世纪80年代,会理市立足优质水果产业带,开始规模化推广石榴种植。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46万亩,占四川省的92%、全国的26%,年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规模产量均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驱车行驶在会理县的乡村公路上,连片的石榴园如红色海洋般铺展在群山之间。
更为难得的是,会理石榴不仅"量大",更以"质优"著称。会理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万亩,年产量突破70万吨,占全国石榴总产量的26%。
会理石榴出名,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海拔1600米的高山种植、年均2000小时以上的日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让会理石榴形成了果大皮薄、粒大籽软、味甜汁多的独特品质。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特别是突尼斯软籽石榴的成功引种,使会理石榴品质再上新台阶,成为国内石榴中的佼佼者。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新范式
在会理石榴产业的升级道路上,科技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地设立了石榴研究所和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开展良种繁育等技术攻关,成功破解24项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覆盖率100%。此外,会理还将石榴的产业链从鲜果销售延伸到深加工领域,培育引进加工企业23个,研发石榴面膜、石榴酒等新型产品,年处理石榴鲜果3万余吨,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除了科技创新,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同样令人瞩目。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实现了节水36%、节肥20%;反光膜的使用提升了石榴糖度和着色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使会理成为全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方向转型。
一颗石榴带动的共富效应
会理石榴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据统计,会理石榴主产区农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彰冠镇魁阁村村民户均年收入更达10万元以上。石榴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分拣工在收获季每天收入可达300-500元,季节性收入达1万至2万余元。
电商的兴起为会理石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地组织网络直播创业培训,培育电商4500余家,一些种植户的网络销售额已达数千万元。"船城榴工"劳务品牌的创建,则系统性地解决了产业用工问题,每年"点对点"输送工人3万余名。这种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发展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从中国石榴之乡"到世界石榴产业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会理石榴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会理石榴已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会理市提出围绕石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向"新"而行,正是应对这一形势的战略选择。
未来,会理石榴产业需要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精深加工等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开拓上,会理石榴已远销东南亚、中东、西欧和美洲各国,但仍有巨大潜力可挖。通过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会理有望从"中国石榴之乡"升级为世界石榴产业高地。
一颗小小的石榴,承载着会理人民致富的梦想,也见证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从千年贡品到现代产业,站在国家石榴产业园的观景台上,俯瞰万亩石榴林海,不禁令人感叹:这颗穿越千年的"红宝石",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从传统种植到数字农业,从鲜果销售到全产业链开发,会理石榴的转型升级之路,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