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凤观山西丨杨晓静:高水平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山西
山西 > 要闻 > 健康 > 正文

全国两会 凤观山西丨杨晓静:高水平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杨晓静建议,在全国不同区域布局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逐步缩小区域间医疗水平差距。

杨晓静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批复29个省份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山西省是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现有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力度、实化目标任务体系、细化评价考核制度、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深化合作共建等举措,山西省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更加注重分级诊疗和科学合理治疗;持续引进国内外一流新技术,全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对省外患者吸引力增强;诊疗服务水平能力增强。与合作共建前相比,门急诊人次增长47.5%、住院人次增长65.9%、手术人次增长45.6%。以山西白求恩医院为例,四级和微创手术量增长超过60%。此外,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也成效显著。辐射带动了区域内医疗水平,让百姓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杨晓静介绍,目前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已进入提质生效阶段,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落实“双中心”功能定位。要在区域内打造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中心、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首选中心、落实深化医改任务的改革中心、开展一二三级预防的防治结合中心、中西医并重的融合中心、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中心、维护公益性和遵法守纪示范中心、承担指令性任务的执行中心。

“调研中,我发现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国家层面上还存在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数据共享困难;科研成果转化缺乏中试平台和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杨晓静说,作为一名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省份的医务工作者,衷心希望国家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发展。为此,她建议:

一是有序推进落实区域医疗中心十大功能定位。坚持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百姓筑牢健康守护防线;

二是加强以医疗为中心的“三医联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而之前均表述为“医保、医疗、医药”,这个表述顺序变化的核心就是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整合医保、医药资源协同推进。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省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利用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实时共享,让患者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医疗信息和服务。

四是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区域特色疾病攻关项目。医教研协同,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凤凰网山西 田小丽 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