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雪纷飞,南方暴雨大风……近几日,全国天气都像坐上了过山车。网友惊呼:“秋裤、羽绒服还得再战一轮!”
山西省气象台3月4日预报显示,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三天,我省部分地区仍有弱雨雪天气,在寒潮和降水的双重影响下,昨日我省气温普遍下滑。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这句谚语生动诠释了“春捂”的必要性。时值冬春交替,天气乍暖还寒,为什么要春捂,如何科学春捂,凤凰网山西邀请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李娜进行详细解释。
什么是春捂?
春捂,核心在于保护初生的阳气,阳气就像我们身体内的“小火苗”,冬天要把阳气封藏起来保护好。到了春季,阳气就像初生的小幼苗,刚刚开始探头探脑往外冒,如果在这个时候身体因为感受了外寒伤了阳气,将影响人体一整年的健康状态。
李娜提醒,春捂并非简单地多穿衣服,而是有科学的讲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捂对部位,二是捂对时间。
春捂,捂哪里?
李娜说,春捂的重点是保护五个关键部位。
1.颈椎:守护全身血脉
春季风邪盛行,头颈部易受风寒侵袭。大椎穴、风池穴、风府穴等穴位一旦受凉,容易引发头痛感冒。
建议:早晚外出时佩戴围巾或穿着高领衣物,也可通过艾灸大椎穴来增强抵抗力。
2.腰眼:固护肾阳之本
“腰为肾之府”,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后腰暖和,全身就不易感到寒冷。
建议:初春时节应避免穿着低腰裤,做好后腰部的保暖工作。
3.小腿:聚集阳气,远离疼痛
小腿保暖能防止寒气从脚部侵入。
建议:穿着长裤,避免小腿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晚间可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也可通过散步、慢跑等适度运动增强小腿的抗寒能力。
4.肚脐:养护阳气,延年益寿
肚脐处的神阙穴是养生要穴,保暖此处能鼓舞脾胃阳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管人体精气血的运化。
建议:胃寒、易腹泻者更应注意肚脐保暖,以保护脾胃阳气。
5.脚踝:滋阴养肾的关键
脚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寒从足下生”,脚踝受凉会导致寒邪直入,引发痛经、腹泻、腰腿疼痛等问题。
建议:初春时节应避免过早脱去长袜,注意脚踝保暖。
春捂,捂多久?
李娜建议,如何科学"春捂",需遵循以下“815”原则:
“8”指昼夜温差阈值:如果昼夜温差超过8℃,建议继续保持"春捂"状态,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身体受寒。
“15”指临界气温:当春季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持续一周左右时,可以考虑逐渐减少衣物。但要注意,即使气温回升,早晚温差仍然较大,早晚时段仍需适当保暖。
此外,李娜特别提醒,对于当气温稳定回升至15℃-20℃后,健康人群仍需再捂7天左右,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季节变化。
对于体弱多病者、老年人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建议捂14天以上,以确保身体完全适应春季的气候特点。
推荐“洋葱式”穿衣法
所谓“洋葱式”穿衣法,即分层穿衣,每一层衣物都有其功能,舒适灵活又保暖。其可根据活动和环境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
简单地说,“洋葱式”穿衣法,就是热了脱一层,冷了穿回来。
内层为吸汗速干层,纯棉内衣是很好的选择;中层为保温隔热层,穿羊毛衫、抓绒衣可提供保温效果;外层为防风防水层,可穿羽绒服、防风外套,阻挡外界寒冷空气,防止热量流失。
春捂不是让你裹成粽子
是给身体一个“开机缓冲期”
秋裤再穿两周,等气温稳了再收
科学捂一捂,健康一整年!
(凤凰网山西 贾敏)
医学支持:山西省中医院康复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