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精美、造型别致的陶器,反映出怎样的古代文明?博物馆珍品无数,它为何被视为明星文物?历经千年时光的屏风漆画,刻画了怎样的传奇故事?……”12月23日,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登上央视CCTV10《人物·故事》栏目,带领全国观众一同“探寻三晋古密码”。
本期《人物·故事》的主角——山西博物院院长王晓毅,从1997年开始便从事考古工作。多年来,爬沟过坎、叩问黄土的考古日常,让他一直秉持着考古人的坚守。如今,作为山西博物院的“当家人”,王晓毅致力于探索如何讲好山西故事,让更多观众了解山西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西阴之花,中国人审美的萌芽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50余万件,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以青铜、瓷器、石刻、壁画为特色,荟萃山西文物精华。在王晓毅院长的带领下,镜头聚焦在“晋魂”基本陈列的第一个展厅“文明摇篮”,感受山西作为人类远祖的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厚重。
“240多万年前,我们山西运城芮城西侯度就有了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王晓毅院长说。1926年,李济博士在山西夏县西阴挖下了中国人独立主持(田野)考古发掘的第一铲土。此后,这些彩陶文物上出现的花型图案便被称为“西阴之花”,更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萌芽。
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将这些彩绘图案当做花瓣,华夏的“华”也可通“花”,华夏民族从此生生不息。
晋侯鸟尊,读懂晋从何来
步入山西博物院二层,“镇馆之宝”晋侯鸟尊总是聚焦着众多观众的目光。“鸟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王晓毅院长介绍。
这件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114号墓的晋侯鸟尊,其墓主人晋侯燮父,是周成王封到山西的第一个诸侯——唐叔虞的儿子。历史上,燮父改唐为晋,辉煌晋国从此而来。而如今,晋侯鸟尊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与优雅,在山西博物院的展厅里,守护着这片简称为“晋”的土地。
木板漆画,千年光彩映射民族融合
山西由于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这里出土的许多文物都有着明显的民族融合特征。跟随王晓毅院长的步伐,镜头聚焦在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司马金龙漆画屏风上,尽管千年时光流逝,眼前红色屏风却鲜亮如初,令所有人赞叹不已。
这件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采用大漆工艺,艺术风格与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接近,呈现出鲜明的东晋、南朝文化特征,是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之一。其墓主人司马金龙,同时拥有汉人和鲜卑族的血统。司马金龙墓与司马家族,便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文创火爆,绽放文物全新生命力
文创产品,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是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镜头中,大家可以看到山西博物院主馆造型的雪糕、软萌可爱的鸮卣玩具,每一件都写满山西博物院的文化因素——晋魂。通过这些极具创意的文创产品,山西博物院努力唤醒文物全新的生命力,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唤起大众保护文物、守护文明的责任和意识。
此次探馆之旅,让荧幕前的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山西博物院的魅力所在。从数间庙院式馆舍,发展到如今山西重要的“文化客厅”之一,走过百年的山西博物院正在为全国观众创造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活。
来源:山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