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一塔挂青天
山西
山西 > 文博 > 正文

应县木塔 一塔挂青天

形制多样的斗拱

形制多样的斗拱

绿叶掩映下的匾额

绿叶掩映下的匾额

木塔内部壁画

木塔内部壁画

应县木塔 一塔挂青天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

应县木塔

91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终于见到了他的梦中情塔,在给妻子林徽因的信中,他激动万分: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梁先生提及的佛宫寺塔,大名佛宫寺释迦塔,它还有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应县木塔。这座矗立在晋北广袤大地上的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物,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当我终于踏上应县这方土地,跨过山门,亲眼看到在书本上、在视频中已经无数次打量、欣赏、揣摩的木塔时,眼前的世界仿佛突然停滞下来。隔着熙攘的人潮,我与古老而庄严的木塔静静对视。它就那么不言不语岿然伫立,千年的时光扑面而来。

眼前的它雄浑壮美。67.31米的身高,相当于20多层楼那么高,高耸的塔刹直指碧空,果真有顾炎武先生所言“一塔挂青天”之感。塔底部直径30.27米,五层六檐八角形的造型,显得其身姿又是如此壮实。迈上石阶来到木塔脚下,我缓缓抬头仰望,眼前只有它,塞外的碧空流云统统被它的身躯遮挡。木塔之宏大与个体之渺小的强烈对比,令泪水瞬间充盈眼眶,我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环绕,有震撼、有敬畏、有感动,还有一丝茫然。

眼前的它沧桑厚重。在时间的洪流中,有数不清的宏伟建筑毁灭消失,唯有这座塔,在经历了多次地震、雷电、战火冲击后,仍巍然挺立于苍穹之下。但时光还是在它的身上留下让人心疼的印记——木头开裂、木色斑驳,还有数不清的弹痕,而那肉眼可见的倾斜更是令人揪心。是怎样的坚强才能抵抗这重重磨难,又是怎样的傲骨才能看淡这世事沧桑,我忍不住上前环抱木塔立柱。轻轻触摸木头,每道纹路都是历史的痕迹,那些我不曾经历的时代、不曾相识的历史人物,恍惚间变得没有那么遥远了。

眼前的它巧夺天工。这座木塔虽重达7430吨,但因比例协调,观之极具视觉美感。同样令人赞叹的还有木塔的生命力,其千年不倒的背后,除却一代代人的维护,更主要的是设计之精妙。柱是木塔的基本构件,每层外圈24根柱子与内圈8根柱子,分别组成筒状,梁、坊、斜撑等构件再将两筒相连,形成稳定的双套筒结构。从外面看,木塔五层六檐,实则是五明四暗九层塔。每两层之间的环状结构即暗层,如竹筒之竹节,进一步增强了木塔的稳定性。木塔上下除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主体架构所用均为木材,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靠榫卯互相咬合固定,这特殊的榫卯结构具备张力,可消解外力、抵抗震动。双套筒之刚辅以榫卯之柔的设计,堪称匠心独具。站在塔下朝上看,那一丛一丛犹如朵朵盛开莲花的斗拱,尤其令人心动。它们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千变万化,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斗拱博物馆”的美誉由此而来。

入木塔内部,静谧肃穆。八角形莲花盆座上,高11.12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面目端庄、神态怡然,典型的辽代风格。顶部藻井精美华丽,壁画人物栩栩如生。这些雕塑和壁画,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昏暗的光线中,细细观瞻,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可惜,木塔如今只开放底层,据说其上每一明层都塑有佛像,以不同形式诠释佛法不同境界。塔内珍宝世所罕见,除珍藏有佛家至宝——佛牙舍利外,还有一批国家级文物共158件,其中多件填补了辽金史的空白。如此看来,这木塔不单单是古建瑰宝,还是宗教、文化、艺术的宝库。

千百年的时光里,无数人与木塔相遇,写就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公元1056年,其时应县唤作应州。关于木塔的建造,《应州志》上只言片语,“因何而建”“由谁来建”“如何建造”,没有确切记载。但后世的人们永远都会心怀感恩,是那个时代里伟大的建筑师和不知名的匠人,用他们的巧思、巧手、匠心,成就了这人类文明的奇迹。

之后的岁月里,木塔前,瞻仰膜拜的人纷至沓来,他们用手中的笔或记事或抒情,为木塔增添了几分鲜活的色彩。塔身之上,几乎每层都挂有牌匾,而每个牌匾后面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释迦塔”牌匾,为金代遗存,算是木塔的“身份证”,从中可获悉木塔的姓名与身世。“峻极神工”“天下奇观”乃两位帝王亲书,前者是明成祖朱棣、后者为明武宗朱厚照。“百尺莲开”,是对层层堆叠之斗拱的赞美;“永镇金城”,则表达了人们期望木塔福佑百姓的美好愿望……这些牌匾是木塔的“勋章”,更是艺术珍品。

木塔是有生命的。悠悠千年岁月,它一直庇佑着这方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骄傲地自称“塔乡儿女”。在他们眼中,木塔是自家的宝贝,保护好木塔、传承好古老技艺义不容辞。

赵玉山,一位普通应县人,一家五代木匠。打从13岁看到木塔第一眼,他就对它痴迷不已,造塔梦由此而生。20世纪90年代,赵玉山开始专注于木塔建造工艺的研究和实践。其间困难重重,但他从不言弃,使用千年前的传统建造方法制作出了不同大小的木塔复制品。有空的时候,他会带上部分木塔结构组件来到塔下和游客互动,期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建的魅力。

因为了解,才能热爱;因为热爱,才能珍惜。为了让木塔被更多人看见、被更深入地了解,众多古建爱好者和从业者各显其能,尝试用不同方式呈现并传播木塔之美。

2024年,山西籍青年导演徐逸曈慕名来到了应县。这个深深迷恋家乡文化的女孩儿,在短短几年时间以故乡为题材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十几部先后斩获各类奖项。这一次,她身着别致的马面裙,以Z世代的视角完成了Vlog短片《塔语千年》。在片中,人们不仅见到了惊世古塔,还触摸到了木塔周边的烟火气息,可爱的木塔猫守护、翩翩绕塔的麻燕、时间流转打卡装置……年轻态的表达方式,让千年木塔更显灵动与活力。

在过去的968年里,木塔始终静守一隅看时光流转,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时代变迁,承载了漫长丰富的历史记忆。它所蕴藏的能量、它所构筑的神奇、它所展现的顽强……它的一切都让来到它身边的人动容。梁思成先生在告别木塔时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永诀。而今我站在这木塔下驻足仰望,也是满满的感动与不舍。木塔已经在这里968年,惟愿,木塔一直在这里。(记者 李建莉 摄)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

【三晋寻古韵 一眼越千年】一塔挂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