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1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晋城要怎样建设农村,建设什么样的农村,让老百姓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这是新形势下的时代之问、晋城之问。
扎根太行,“千万工程”生发出“万千力量”,一幅幅新时代的“太行山居图”向上生长。在这里,“变”与“不变”间,上演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晋城实践。
变的是立足优势百花齐放
不变的是系统谋划全域推进
“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环境之变触发生态之变,催发产业之变,激发文化之变,从而形成一场乡村重塑、城乡共融的社会之变。
走进高平,“高平有福”福地釜山,“高平有喜”喜镇苏庄,“高平有礼”礼遇伯方,“高平有乐”乐火北庄,“高平有戏”戏源古泫……阡陌沃野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乡村美景。
高平市正是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系统谋划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晋城市坚持全市域“一盘棋”,把农村和城市作为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谋划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高标准建设2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000个以上提档升级村、20个特色片区和3条示范廊带,形成了“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勾勒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
——城区构建“一环带动、两片引领、分类推进、十村示范、全域共富”的工作布局,发展动能实现新跃升,城乡面貌实现新蜕变,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
——泽州县持续深耕“一城三带”,一体推进城乡建设,走出一条“城乡一体、三生共建、工农互促、农旅相融”的泽州路径。
——高平市坚持“一带牵引、十片抱团、分层分类、全域创建”,以“千万工程”之笔,绘出更加绚丽的“城乡共美”高平画卷。
——阳城县聚焦公园山城定位,围绕“一核四带十片区”,推动城乡建设见新见绿见未来,织就一幅具有东方古堡韵味、南太行风情的“富春山居图”。
——陵川县明确“一核一带、四区共建、百村升级、全域和美”的整体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步步实现美好生活的美丽蜕变。
——沁水县按照“一城两带四区四廊,百村千庄共富共美”的发展思路,梯次推动全县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讲好共同富裕先行区的沁水故事。
市级统筹、县级主体、县乡落实,层层抓落实,汇聚起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的强大合力。正确打开“千万工程”这把“金钥匙”,藏于太行山的乡村开启“山乡巨变”。
变的是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不变的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千万工程”成功的关键一招,是21年来浙江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和实力。
深入领会“千万工程”经验背后的实干要点,晋城市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特产等优势,发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云锦太行、城乡融合、东方古堡三条示范廊带及大景区牵引作用,因“村”制宜,大力发展“6+3”特优农业、文旅康养、观光农业、特色文创、农村电商、庭院经济,持续加强7个涉农专业镇建设,努力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有了“金饭碗”。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泽州县保福村,“网红经济”激活了古村“沉睡资源”,金缮木、山楂果、多肉植物……都“配套”了直播设备。过去一年,“一院十八坊”电商产业园带动保福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带动就业350人,人均增收3万元。
城区龙谷仓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紧张忙碌,面粉、大米、粮油等一批批农产品从这里远销北京、江苏、河南。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龙谷仓加强与村合作社、农户合作,带动种子销售、农机、货运、直播带货、饲料加工等多个产业链发展,带动周边村民200多人就业,上下游产业链1000余人就业。
微风吹过沁河岸畔,沁水县长畛村分外热闹。盘活的土地变成了休闲农庄,自然学堂、野弥营地、啤酒音乐节,处处都是网红打卡地。村企共建,村集体每年分红收入8.8万元,老百姓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固定用工每年可以增收3.6万元。
还有阳城县柏沟村打造手工麦芽枣糕生产基地和“八八宴席”预制菜生产基地,高平市中庙村谋划建设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制香基地,陵川县杨寨村引入医药生产、仓储物流等各类企业25家实现多元发展……
一个个喜人的数据,映射出晋城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坚定步伐:谋划总投资103.6亿元的77个乡村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19.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4.4%。其中“6+3”特优农业项目28个,文旅康养产业项目37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12个。
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产业振兴生发内生动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变的是乡居环境持续改善
不变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看到乡村与城市之别,让乡村更像乡村,是“千万工程”重塑乡村的要义之一,也是其穿过历史长河,彰显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密码。
如何让乡村更像乡村?晋城市用好“千万工程”这把“金钥匙”,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实现太行山水美如卷,一半山乡一半城。
城区屋厦村,毗邻凤城康养示范区。对标先进,该村拆除55处违建、58套危房,改造立面4.2万平方米,铺设路面2万平方米,下地管网7千米,种植法桐、樱花等植物500余株,提升4街16巷水电配套设施。走进屋厦,路平灯明、村洁屋美,一步一景、处处皆景。
处处皆似“屋厦”。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晋城市开展了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动员群众9.3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27万吨,拆除废旧建筑和残垣断壁1万余处,全市乡村环境面貌实现整体提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眼于环境,却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晋城市以整治环境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特别是结合炎帝文化、围棋文化、冶铸文化、古堡文化、潞绸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将最具代表性、最有传播力和认同感的文化元素贯穿到乡村建设中,深入重塑农村人居环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晋城市绘就出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太行山居图”。
变的是公共服务不断提升
不变的是城乡融合共同发展
看到乡村与城市之“别”的同时,看到乡村与城市之“同”,让乡村比城市更“城市”,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赋予乡村新的时代内涵的应有之义。
乡村何以比城市更“城市”?除去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等优势,嫁接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产业基础等要素,耦合效应下,自然催生生态、生活“两不误”的新质生活。
阳城县润城镇洎水新城社区就是生动实践。洎水新城社区是因采煤沉陷自治搬迁而组建的农村社区,除了与城市无异的现代化住宅楼,还配套了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大食堂、活动室、卫生站,推行“现场代办”“上门代办”“网上代办”“专区代办”服务模式,梳理“居能办”事项63项、镇能办事项101项,真正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近能办,享受与城市一样便捷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洎水新城社区还打造了“共享菜篮”,22亩土地划分600多个小单元,按户共享小单元菜地,圆了乡亲们的“种菜情结”,满足了日常“吃菜需求”,还有效解决了新社区绿化带乱开垦的难题,一举多赢。
如同润城镇洎水新城社区一般,晋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共同繁荣。
“气化晋城”、大水网建设、“四好农村路”“一元公交”、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一项项改革落地,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各方面要素流向农村,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补齐短板的乡村,比城市更加令人向往。
变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多样
不变的是坚定不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千万工程”的最美落脚点。
洗衣铺、快递点、菜市场、眼镜店……沁水县嘉峰镇嘉峰村商贸街区热闹非凡。按照“支部领办”的新探索,支部领办嘉峰美食城、小威园区等项目,实现了集体增收200余万元,带动120户群众通过商铺经营增收约4万元。
嘉峰镇“支部领办”是晋城市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10种模式”之一,此外还有联建共富、文化输出、产业链条、土地盘活、能人带动、服务创收、古堡活化、企地合作、特色小镇,“10种模式”探索延伸、纵深蝶变,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活水源泉。
城区前村村盘活25亩土地,布局林下烧烤、采摘园、水上乐园等联建项目,通过保底、分红、就业等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高平市北庄村创立民俗文化产业强村公司,发展花灯社火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8万余元……
这些是实践推广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的真实写照,联农带农模式越来越多,联结越来越深,让农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短短几年,全市15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近1/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晋城用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检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成果。
“千万工程”缘起浙江,点亮太行。“千万工程”的晋城实践还在继续,太行山上的万千乡村将在“变”与“不变”间,展现万千变化,焕发万千气象。(记者 裴囡囡)
来源: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