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晴,微风。
1.8万余亩绿植轻轻摇曳,像是挽留,更像是作别。
图为2021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丁美宁 摄)
就在两天前,“时代楷模”、副军职退休干部、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这位将全部青春献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晚年致力于植树造林的“绿化将军”,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对故土、对乡亲、对家国最深的情意。
这个“放牛娃”有点“倔”
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有一段对他的评语。
“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光辉榜样。”
植树造林二十载,张连印被冠上了不少称号,“树司令”“当代愚公”“绿化将军”“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能达到这般成就,全是凭着他的一股“倔”劲儿,这种性格特质在他年幼时就已初见端倪。
1945年,张连印降生在左云县张家场村的一户贫困农村家庭,自此开始了他与命运抗争的一生。
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接连遭遇的巨大家庭变故,让他早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图为2021年8月25日,张连印小时候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一直都记着乡亲们的恩情,逢年过节,他都会去看看村里的贫困户。(丁美宁 摄)
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成绩优异的张连印选择了辍学。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靠着在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割“条子(荆条)”编筐,不到一个月就还清了爷爷在世时欠大集体的200多元缺粮户欠款。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尽管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但是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不久,他的人生迎来转机。
1964年,19岁的张连印经组织推荐,光荣入伍。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开始在军营里崭露头角。在榴弹炮营,他没日没夜地研究火炮参数,反复操作训练,与战友进行战术配合,争取发发命中目标;就任连长后,他会在训练比武前整夜地研究如何改良图板作业、改进火炮驻锄方式,带动连队所有官兵嗷嗷叫地训练。
就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张连印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也即将做出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决定。
换个“战场”重整“兵”
左云县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是典型的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环境恶劣,当地人们饱受“风沙之苦”。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村探亲,乡亲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他欣慰,但四周不着绿色的场景依然令人揪心。
2003年,张连印退休,或许是看到塞罕坝和邻县右玉县的改变,他做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决定。
回家乡种树!
妻子王秀兰急了,“我不反对你为乡亲们造福,但咱都这把老骨头了,种树那么苦,非散了架不可,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儿子张晓斌和堂弟张连雄也十分不理解这个决定,明明可以享清福,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
张连印的“倔”让王秀兰无可奈何,对于这个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做的决定,她有的只有心疼和陪伴。
图为2021年8月16日,张连印和老伴儿王秀兰天不亮就开始张罗一天的工作。(丁美宁 摄)
回到张家场村后,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张连印决定承包村后的3000亩荒山,并且豪迈地立下“军令状”:“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最后一个战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满怀豪情的张连印开始了他与大自然抗争的后半生,谁知很快就遇到了难题。
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缺钱,在承包荒山荒坡每亩每年普遍20元、封顶30元的时代,张连印给出了天价的承包费——每亩每年200元。加上盖房、买树苗、建苗圃、雇民工、伙食保障、打井、修渠、拉水浇树等,他当兵40年积攒的30多万元瞬间便见了底。在获得三个儿女的支持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帮助下,2004年春节前,他一共筹措到资金300万元。
然而单有钱还不够,改善生态环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张连印带兵是内行,种树却是外行。第一年栽种下的1万棵樟子松苗种转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又是成片枯萎,这让他认识到,植树造林必须讲究科学,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拍脑袋想当然。
首战失利非但没能动摇张连印的决心,反而让他更专注起来。他自费请有关专家现地勘察设计和指导,先后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期刊和报纸,一心搞起了研究。经过摸索,2005年,他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就达到了85%以上。
战风沙、护山河,在转战家乡荒山这片特别的“战场”后,张连印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家园保卫战”。
无悔、无惧、无我
就在植树造林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张连印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
从2009年开始,张连印就感觉身体不适,总感觉呼吸不畅,尤其是爬山的时候,不像从前那样利索,爬上一截子就气喘得难受。那时候,由于要打理已有数千亩规模的林地和苗圃,以及开辟新的植树基地,一直拖着没去医院检查。直到2011年6月,张连印感觉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才去医院做了一个全面体检,结果被诊断为肺癌。
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便开始了边与病魔抗争边种树的日子。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的钱一一还清,甚至还自己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
同年7月开始接受治疗,在熬过了5个月的化疗后,第二年正月,张连印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朝思暮想的林场,只为不让乡亲们担心,有信心继续种树。
图为2021年12月19日,病情稍有好转,张连印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他正带着工人们去苗圃锄草。(丁美宁 摄)
白天,他和乡亲们一起扛着铁锹种树;晚上,回到屋里躺在土炕上输液。
然而没过多久,张连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2014年底,他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医生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做手术取掉两根肋骨或者保守治疗。张连印担心取掉肋骨影响今后的植树工作,权衡再三,他决定采取保守治疗,顶着巨大的痛苦,硬是熬了过来。
回乡20年来,张连印带领全家人在家乡荒废的河滩上建成苗木基地300余亩,育成的树苗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共植树1.8万余亩,栽种205万余株,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献上的生命答卷。
从这位老人身上,我们很难看到“功利”二字。
放着舒适休闲的生活和能挣大钱的路不选,偏偏选择了沙地种树这样风吹日晒的生活;
乡亲们自发在他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并准备题刻一座“将军台”石碑,经他反复做工作,将“将军碑”改成了“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他的植树基地被确立为山西省右玉干部学院教学点后,最初拟命名为“将军林”教育基地,他却坚持把“将军林”换成了“清风林”;
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他一份都没拿,全部都交给了乡亲们;
患病期间,他先后为省市机关、党校、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义务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者达到30000人次,只为让更多人参与到绿化当中来……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连印以“无我”之境,写就顶天立地的人生。
大同,左云,张家场村。那个二十年如一日,扛着铁锹穿行在林场的身影如今再难看见,但却有更多的身影正慢慢走进林场,扛起建设美丽中国这杆大旗。(凤凰网山西 尚书宇;资料来源: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网、法治日报、人民政协网、河北日报、长城网、大同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