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春天,山西文旅交出2023亮眼“成绩单”!

奋进的春天,山西文旅交出2023亮眼“成绩单”!

凤凰网山西报道 2月4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从七方面总结2023年工作。

奋进的春天,山西文旅交出2023亮眼“成绩单”!

作为山西文旅业快速复苏和发展提升的一年,全省文旅系统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持续繁荣文化事业,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着力促进旅游发展,在培育市场主体、丰富产品业态、开展精准营销、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有效释放消费活力,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6倍、2.2倍,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为促进全省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努力攀登艺术创作高峰

话剧《于成龙》等28个剧(节)目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等12项国家级展演。京剧戏歌《中华》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京剧《申纪兰》等3部剧目入选全国2023-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山西省13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获资助1220万。话剧《右玉》、歌曲《木塔传说》等20余部作品入选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推动民族歌剧《桃花红杏花白》《小老杨》、晋剧《永祚霞光》等立于舞台。组织夏季达沃斯论坛“山西之夜”等多个重大活动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受到中外来宾一致好评。

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出台《稀有剧种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全省31个稀有剧种全年演出4000余场,特别是举办山西省首届稀有剧种展演,央视给予专题报道。晋中市演艺有限公司郑芳芳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陈素琴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荣誉等。临汾市摘得“全国小梅花”7朵,“小梅花”总数达75朵,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版)》,完成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山西省102个公共图书馆上等级;完成山西省图书馆空间再造工程,增加读者服务面积9000余平方米。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制定数字文旅企业、文化街区建设指南,完成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年度任务。实施“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省市县三级投入经费1.1亿元,调动近300个文艺院团进乡村演出1.7万余场,探索“以送促购”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长风之夜”“迎泽戏苑”等省级惠民品牌全年演出400多场,在全省形成良好示范。

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20项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乡村群众文艺队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累计开展活动26万余场次,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家门口。开展“百姓点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活动,2个项目获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优秀项目。组织群星奖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全国广场舞展演(大同片区广场舞大会)、“乡村村晚”等活动。

晋中市左权民歌入选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晋城市《为一条路改变一座城——陵川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成为带动发展的富民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山西省文旅厅、大同市文旅局荣获全国广场舞之夜优秀组织单位,大同市文化馆志愿者舞蹈队荣获全国广场舞之夜优秀团队,广场舞作品《汾河流水哗啦啦》入选“大地情深”全国优秀文艺作品汇演。

扎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强化保护基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开展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验收认定;成立非遗研究院,发布全省首部“非遗蓝皮书”。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认定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31家、代表性传承人318名。推动非遗传播,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举办了“锦绣山西·多彩非遗”系列宣传活动,发布山西省典型案例、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线路等。成功举办2023黄河非遗大展、“我从晋中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

山西省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高平绣活)国家级传承人赵翠林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全国仅20名)。《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山西省11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展演,山西省文旅厅获得“全国非遗曲艺周”优秀组织奖。举办“潮生活·晋是宝”非遗购物节活动,打造“跟着非遗去旅行”品牌。

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

实施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省市联动推动25项重点任务、52项重点项目落地,完成年度投资19.36亿元,联合支持平遥古城保护暨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补助资金7000万元。

实施A级旅游景区倍增计划,新创建13家4A、80家3A及以下景区,全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幅25.6%,总数达到390家,晋城市、忻州市率先突破50家,新创建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晋祠天龙山列入国家5A景区预创建名单,太行锡崖沟、云中河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山西广武被评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印发大同、忻州、朔州、阳泉市级保护规划,完成地图集绘制,举办融媒体采风宣传、长城寻堡等主题活动,阳泉市建设完成长城文化展示馆项目。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管理办法、验收标准、创建手册等,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5家单位省级初审验收和25家单位认定,运城市9个重点创建县全部完成规划编制,4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走在全省前列。出台《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评价指南》,全省累计举办培训1056次、培训景区从业人员3万余人次,对126家景区实施“体验式”复核,评定10家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

推进智慧化建设,制定《智慧景区建设评价细则》,评定3个智慧化景区和4个景区智慧化建设典型项目,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博物馆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创新实施多元业态融合

发展文旅康养,举办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印发文旅康养集聚区打造实施方案、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打造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评定15家文旅康养示范区,下达奖励资金4.7亿元。

发展红色旅游,举办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年会、红色文旅推介会,发布20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武乡县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武乡县红色与文旅融合获选全国文旅改革案例评选典型案例,吕梁市大型原创红色木偶剧《战马红旗》进一步丰富了“英雄吕梁”红色旅游产品。

发展乡村旅游,推荐泽州县成为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打造6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阳城县皇城村、宁武县宁化村、永和县乾坤湾乡等6村3镇入选全国旅游重点村镇,14条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皇城相府景区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泽州大阳古镇·姥姥院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永济蒲舍南谷里和平顺悬崖居被评为全国乙级旅游民宿。

发展工业旅游,大同市开源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太原市东湖醋园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打造文旅消费载体,评选14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太原市迎泽区钟楼步行街等4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壮大文化产业,认定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7个、创建单位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1个,评选9家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单位。

创意开展文旅宣传营销

创建省、市“常态化”交流模式和“一盘棋”营销体系,统筹主流媒体宣推文旅融媒体产品5000余条,阅读量和播放量5.82亿。打造多元营销矩阵,在央视播放宣传片,联动OTA平台开展晋享奇遇侦探团等活动;重走梁林路以“音乐+古建+舞蹈”推出《我曾梦见你》歌曲,总曝光量1.3亿,文化访谈类栏目《这局好玩儿》《文化大观园》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3.99亿;加大新媒体营销,联动抖音策划专题营销,山西省文旅厅官方抖音账号各话题曝光量9.4亿,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开展精准宣推,举办四季营销、“晋享好风光”系列推介等,东方甄选专场直播成为山西文旅现象级宣推。成功举办第九次旅发大会,推动带热大同市文旅消费。强化境外重点客源地传播,组织赴新加坡等国文旅宣推,开展“走进山西 读懂中国”系列推广,全面提升“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影响力。

持续优化文旅市场服务

推进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立项11个标准制修订项目,发布《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康养旅游服务规范》,推出文旅康养发展与标准化建设等系列培训,强化标准宣贯。全面实行文旅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印发《演出和艺术品市场审批及备案业务手册》,推行一网通办、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服务。

开展全省旅游满意度调查,形成暑期、中秋旅游季调查报告。开展旅游服务“好差评”工作,形成分析报告。开展旅行社、导游、星级旅游饭店(等级旅游民宿)、景区信用评级,实现信用预警,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组织23期专题培训,举办“憨山杯”导游大赛,提升文旅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完善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加强演出活动管理,重点整治文娱场所、旅行社“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行为。

参加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获团体全能三等奖,为山西省历史最佳成绩。山西省4位选手获全国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导游员王海涛获全国导游大赛“银牌导游员”称号,山西省文旅厅获“优秀组织单位奖”。(尚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