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有着岁月雕刻出的独特印记,不少典故、传说都与“龙”有关,让我们瀚海拾遗,重新审视这些文化碎片。

成语——龙马精神

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龙马,传说一种像龙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的精神。形容健旺非凡,小心谨慎,能屈能伸的精神。

该成语出自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其中提到的裴度(765年-839年),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又有解释,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传说——禹凿龙门、鲤鱼跃龙门

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禹凿龙门”传说源自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时,黄河中游的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堵塞河道,常常闹起水灾。禹便带领人们开凿龙门,疏通河水。

“鲤鱼跃龙门”传说在此基础上出现,相传,禹凿龙门后,水流湍急,游息于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

河津古称龙门,便是这些传说的发生地。当地已实施了龙门古渡明清文化街以及龙门关山门、望龙门牌楼、游船码头工程,开发1000亩的禹门口黄河湿地公园,建设1000米的龙门山栈道和高山玻璃观景区,开辟禹门口到石门之间的水上旅游线。

文学——《龙门》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崙。

入庙焄蒿接,临流想像存。

无人书壁问,倚马日将昏。

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禹门口又名龙门,位于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华夏文明第一门,历来是文人墨客、旅人游客向往的地方。作为黄河流经运城的第一站,自古地形险要,是黄河的咽喉之处。这里人杰地灵,是很多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为这里增添了神秘的文化色彩。

这首诗是顾炎武于康熙三年(1663年)来山西游历时,途经河津县龙门时写下的。诗人顾炎武为明末清初人,明亡后,他以遗老自居,不愿与清统治者合作,常寄怀山水天地之间。

晚年多次辗转于山西、陕西之间,在游历和寓居曲沃期间,完成了其煌煌巨著《日知录》,最终殁于山西曲沃。他考证出晋国始封地及都城,以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其实是今曲沃与翼城交界的小绵山。

人物——豢龙氏

晋门“接龙”|叮,山西龙文化小课堂开课了!

豢龙氏是中国古代的人物,别名董父,己姓,飂叔安之子,虞时人,黄帝裔孙。

董父豢龙的故事在桐乡大地流传已数千年之久矣。《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蓄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岺,南通涑水河,北邻鬷川坡。水域宽旷,泽水浩荡,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实属豢龙之佳池。董父使择鬷水之源,鬷坡高阜,结芦而居。

从此,鬷水更名为董泽湖,董父居所命为董泽里(即现在的阜底村),董泽湖盛产莲藕、蒲苇。《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鬷川,即董泽也,舜封董父之国矣。”

董泽里是董氏家族的发祥地,自舜赐姓董父,迄今已四千余年。缘于董父豢龙,故董氏家族的堂号有豢龙之说。董父后裔在祖居董泽里建有“豢龙祠”一座,祠庙位于村南观龙阁前,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二亩余。祠内北边建有“圣母殿”,内有董父之女塑像(女及帝妃,俗称娘娘),前有献殿;东侧建有“董父殿”,内有董父塑像;西有董氏碑厅,内有“董氏宗谱碑序”;南有戏台一座,戏台两边有庙门各一个。

东门内有廊房三间,放董父轿。庙门外有“五龙壁”一座。庙对面南堡高阜建有“观龙阁”一座。村西南有龙门桥,驿道旁董父亭一座“内有董父石像一尊”。西城外驿道旁有“虞豢龙董父故里碑”一座,“宋赵丰公故里碑”一座。(凤凰网山西 尚书宇 制图: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