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到,“年味”至。阖家团圆的时候,最美不过一起享受美食,龙年可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东西,这些山西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是流行于山西太原一带的传统面食,始于唐朝的小拉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成为万寿宴、蒙古亲藩宴等御宴的重要膳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驰名中外。由于抻面姿势优美,面条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而得此名。
2008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须面配料精细,制作讲究,面煮好后,有劲道,口感甚好。首先和好面后,将面放在案板上,揉或搓成长条,双手抻开再卷起,期间不断地撒满面粉防止粘连,反复多次,达到可食用的面条粗细即可。
在面艺表演时,师傅们会在出条的过程中融入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时而如银蛇狂舞,时而如惊涛骇浪,面条在师傅们的手中“活”了起来,令人拍案叫绝。如此抻卷数次之后,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两手像搭毛线那样抻开面并不断抖动,随即面条便会如银色的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
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龙须拉面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
驴肉甩饼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在山西有一种奇特的面食,制作时叫人眼花缭乱,吃时与美味驴肉绝配,它就是山西面食中的奇葩——驴肉甩饼。
驴肉甩饼,山西上党(今长治)地方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若用甩饼卷上腊驴肉吃,民间又叫“甩饼卷腊肉”。饼上鏊之前,需要两手配合用擀杖在案板上翻甩。驴肉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驴肉甩饼油旺旺、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
潞城甩饼是春饼的一种,吃春饼时要卷上肉或菜,也叫“春卷”或“卷白馍”。其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在烙制的时候,全程使用的都是驴脂油,这样做出的甩饼外脆里嫩,口感极好。
与之相配的便是著名的上党腊驴肉,在长治众多名吃中,上党的腊驴肉最是有名。因为制作于腊月,腊驴肉所以得名。热乎乎的甩饼卷起香飘四溢的腊驴肉,美食与美食的相遇,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加上香葱,再蘸点蒜泥,让人回味无穷。
2018年,“潞城驴肉甩饼”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也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的一张饼甩出了潞城人可以炫耀的美食,也赋予了它特有的文化。饼代表圆融汇通,驴肉价高卷的是良心,葱白代表的是聪明,少年人吃甩饼是长智慧,老年人吃甩饼是增福添寿。
花馍
馍,是山西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民间谚语说“二十八把面发”,过年蒸花馍是传统过年习俗。
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礼馍”,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是中国传统民间礼仪庆典、岁时节日中用面粉特意加工、精心装饰而成的一种富有意味的食品,流行于山西省各地。为了祈祷神灵和祭祀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把日常面食做成动物、花鸟、瓜果等各色形状作为祭祀供品。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不同类型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节日花馍都有不同的固定样式。含有龙元素的花馍是比较常见的造型,寓示“龙凤呈祥”,后代成龙成凤。
山西一些地方的花馍和面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具代表性的闻喜花馍2008年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时曾惊艳全场。(凤凰网山西 尚书宇 制图: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