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最近哪的粽子最“火”,那绝对非临县青塘粽子莫属。
图为董宇辉直播销售青塘粽子(图源:抖音)
“1天就卖出了2万多单粽子,一直在打印成交的订单。”今年5月,东方甄选走进山西,直播间推介山西好物,临县青塘粽子在其中“崭露头角”,一时间赢得一大批消费者的青睐,订单量直线上升,工作人员直呼“打印机都快冒烟了”。据了解,直播推介中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达成销售金额130万元。
借助直播前青塘村实现了产品和文化的双重“出圈”,让“青塘粽子”品牌越发响亮。
如此高的关注度和订单量,除了平台的加持,与其本身的高品质和好口碑是分不开的。临县前青塘村位于临县南北中点,湫水河西岸,以盛产粽叶、苇席闻名。据《临县志》记载,从元代起,前青塘村就开始种植粽叶、制作粽子,是远近闻名的粽子村。光绪年间,这里就已出现“高原有稻田,盛景如江南”的北方奇景,相传,青塘粽子还曾是清朝时期的特色贡品。
“城南十里,湫河西边;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人杰地灵,绿水青山。”短短十几句韵文,道出了前青塘的悠久与独特、美丽和神奇,也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展露无疑。
优渥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高品质的原材料,清澈的泉水从村中人称“海眼”的泉眼中涌出,汇集成塘,滋养出芦苇悠悠的景象和口感丰富的各色农产品。
图为青塘粽子
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青塘“蜜浸大枣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是青塘粽子高品质的一道保障。
据该技艺第八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新勤介绍,制作青塘粽子大致分为三步,泡米、包粽子、蒸煮。青塘粽子的泡米时间要达到七天,不可以搅动,通过泡制让米有轻微的发酵,产生一种有益菌,食用后对人体的胃肠消化功能有助益;包的时候基本三片粽叶三颗枣,这样枣浓味儿都可以均匀的分布,包扎的时候必须保证四棱四角,捆扎的时候拿马莲捆扎,这样既瓷实也不漏米;蒸煮环节最为关键,先在锅里铺一层粽叶,粽子摆放必须是尖对尖、尾对尾,摆满一锅以后放上夹篦,在上面压一些大约15公斤左右的重型物后开煮,火候控制也很关键,连煮带焖需要十个小时。
前青塘村盛产的苇叶,经过蒸煮后柔软而富有韧性,散发独特清香,再加上当地优质的黄河滩枣、黄米、马莲草等特产,在一双双巧手下,米香、枣香、粽叶香、马莲香四味融为一体,吃起来口感软糯香甜。
备受欢迎的“青塘粽子”产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
2014年以前,全村794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4户。全村人只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粽子也仅停留在村民们自家的餐桌上。其余时间只卖苇叶,1斤苇叶最高也就卖到4块钱。
图为临县前青塘村的粽子生产车间,村民正在包粽子。该村依托粽叶、红枣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粽子产业,青塘粽子已成为吕梁的一张靓丽名片。(刘亮亮 摄)
精准扶贫开始后,临县大力支持前青塘村发展粽子加工业。2015年青塘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逐渐发展成工厂化生产。2018年,前青塘村实现整村脱贫。据悉,全村有70%的人都从事粽子产业,带动周边村2600多人就业,粽子的年产值突破1个亿,2021年,青塘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万元,粽子成了当地的致富主导产业。
2022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遴选公布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名单中,前青塘村凭借“粽子”成功入选,并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临县乃至吕梁的一张美食名片。
政策导向对当地的助力也是实打实的。在《吕梁市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临县青塘粽被划入县级专业镇培育计划中,并且要逐步推动县级专业镇向市级专业镇迈进;《2023年临县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到,要制定临县青塘粽子生产标准和品牌建设方案,进一步打响“青塘粽子”特色品牌,全力打造“中国粽子之乡”,同时提升前青塘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水平。
从卖苇叶到卖粽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十年间,临县前青塘村依靠发展粽子产业改变命运。
如今,前青塘村已有大小作坊130多家,还建成了一个集原料种植、加工、包制、销售为一体的青塘粽子产业园,形成了一大带众小、户户谋发展的新格局。粽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一、二、三产的全面发展,村里的百亩鱼塘、水上乐园、农家乐、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小小一只粽,致富产业经。新征程上,临县正勠力向前,在这片热土上奋力续写吕梁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衡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