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方寸舞台上的鲜活党课!

《刘胡兰》,方寸舞台上的鲜活党课!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

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年仅15岁的你

用不屈藐视蝼蚁

用生命谱写大义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图片

由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

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演出的

舞剧《刘胡兰》

近日在第三届山西艺术节云平台真情上演

15岁的刘胡兰如何成为革命英雄

让我们走进舞剧《刘胡兰》一探究竟

刘胡兰是谁?

图片

刘胡兰是举世闻名的革命烈士,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她8岁上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入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革命史中唯一一位得到三代国家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

舞剧《刘胡兰》讲了什么故事?

图片

全剧以刘胡兰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刘胡兰由一位芳华少女,积极投身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英勇斗争,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英雄的故事,塑造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烈形象,歌颂了她顽强不屈、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该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是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剧目之一,也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建党百年”主题创作重点跟踪项目。

舞剧《刘胡兰》为什么出彩?

0主题立意鲜明

图片

舞剧《刘胡兰》对革命题材处理很巧妙。从一个少年的角度出发架构剧情,分析她的自我成长,展示她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让普通观众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刘胡兰以及刘胡兰精神。共产党的土改政策让刘胡兰看到希望,而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周围共产党人和群众的牺牲却一次次让刘胡兰认清敌人的面目,观众从一冷一热,一明一暗的灯光对比中,从音乐的一紧一松,一悲一喜的反衬中,感受到刘胡兰所处的困境,通过舞美、音乐等元素,清楚感知当时的革命大环境。

0故事情节生动

图片

在舞剧《刘胡兰》中,我们可以看到剧情突转的偶然因素。支持刘胡兰信仰成长的最大偶然事件是小石头的牺牲,她和小石头是玩伴,小石头对她有引导有帮助更有爱护。然而,小石头在敌人追击中突然牺牲,生命的成长突然中断。这时,一对双人舞回忆了两人的过往,当刘胡兰举起拳头的那刻,两人的思想达到一致,革命信仰在刘胡兰心中生根发芽,生命成长的需要再次得到有力的延续。这种偶然突转,衔接了前面的精神成长,也为后面的精神成长做了铺垫。

0精神境界升华

图片

舞剧《刘胡兰》结尾处展现了崇高的力量。在从容赴死和苟且偷生的选择面前,刘胡兰不屈服、不恐惧,仰头一笑,昂首走向铡刀,全剧点到为止,戛然而止。结尾的处理耐人寻味,点亮全篇,深深打动了观众。对于15岁的少年来说,过多崇高感的追求几乎是一种苛求,面对铡刀的坚定,就是15岁的刘胡兰,就是刘胡兰精神的可贵所在。

专家如何看待舞剧《刘胡兰》?

0舞台场景美轮美奂

图片

全剧的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与背景、情绪、氛围浑然一体,拥有别样的艺术感染力,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语境,将舞台艺术的动态性、形象性、造型性、节奏性、韵律美在情景交融中华彩呈现。

0舞剧与戏剧的天作之合

图片

该剧巧妙融合了戏曲元素,八路军战士与国民党匪军在漆黑中搏斗,就成功运用了京剧《三岔口》“摸黑开打”的表现手法,交代故事的开笔。

0舞美设计亮点频出

图片

像“粮雨济贫”一段,空中粮雨倾盆而落,手法夸张,酣畅抒情;独舞素来是舞剧中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刘胡兰被捕一段,景随人动,人带景动,增强了舞台空间的运动感,也牵动了观众的紧张情绪。

《舞剧》刘胡兰意义何在?

刘胡兰是中国革命,也是山西革命文化一座闪亮的灯塔。而舞剧《刘胡兰》在众多表现刘胡兰的艺术作品中,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专家们希望《刘胡兰》不断精益求精,打磨完善,传得开,留得住,经得住时间、市场和观众的检验,成为又一部红色经典。

坚定信念 不屈不挠

敢于担当 勇于奉献

英雄虽故 浩气长存

刘胡兰以她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铸就了光照千秋、激励后人的“胡兰精神”。

刘胡兰如何生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壮志豪情,你一定会在舞剧《刘胡兰》中找到答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