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晋情晋韵唱不尽——观晋剧现代戏《青山生态梦》所感

剧评|晋情晋韵唱不尽——观晋剧现代戏《青山生态梦》所感

剧评|晋情晋韵唱不尽——观晋剧现代戏《青山生态梦》所感

7月5日,第三届山西艺术节拉开帷幕,令广大戏迷惊喜的是,其间还有“节中节”——首届晋剧艺术节,云上赏戏听戏成了近日晋剧戏迷最忙的事儿了。也许让大家还没想到的,这次参演的多部剧目是来自内蒙、河北、陕西等省外的晋剧院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晋剧艺术节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交流,更对晋剧文化的深层历史文化意蕴与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晋人好戏,自古有之,上自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商贾,演戏、观戏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梆子、二人台、秧歌竞相上演。大约清末时,晋剧在晋中地区形成后,便随着晋商走到了口外的内蒙中西部地区及周边,故有商路即戏路之说。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路梆子已经成了山西、陕西、河北、内蒙一带的大型剧种,在内蒙的呼和浩持、丰镇、集宁、包头一带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到今天,晋剧也成了山陕蒙冀交汇的广大地域老百姓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所以,当我们在这次艺术节上看到来自省外诸多院团带来一部部满含情韵的大戏时,这样的情感并由此联结起的记忆只会更加醇厚和浓烈。

当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看到《青山生态梦》时,我想大多的山西戏迷观众在其中是可以得到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满足。《青山生态梦》是来自内蒙古的民营剧团——大青山艺术团带来的一部现代戏,这部戏从2012年开始创作,到2017年搬上舞台,可以说已经过了多年的舞台淬炼和观众的检验,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表达都已成熟,也获得了文化进万家‘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等奖项。今天来到首届晋剧艺术节展演,我想众多戏迷观众对这部剧及省外选送的其他剧目最初的期待还是关于晋剧艺术本身的,而值得肯定的是,从这部剧中你完全可以体验、享受到晋剧的艺术魅力,并从中看到社会发展巨变中,产生对故事人物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不断认识与希望而引发的共鸣。

剧评|晋情晋韵唱不尽——观晋剧现代戏《青山生态梦》所感

《青山生态梦》以改变呼和浩特大青山前坡沿山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为背景,将大青山前坡所发生的变化,村民发展理念的转变,借助生态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奔向幸福生活种种细节呈现到观众面前,生动讲述了打造大青山前坡绿色之梦的故事。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时,老百姓的生活毫无疑问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生活的,更是观念的。《青山生态梦》剧中的牛根田、云主任等人物,围绕“搬迁”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不仅仅是人物之间的,更是人物内心的,牛根田不愿搬迁的顾虑更多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对故土的难离和对搬迁后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云主任作为基层政策落地的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思考如何面对邻里乡亲的这种内在困扰,政策不是生硬的,应是有温度的,而这份温度就是理解并帮助解决乡亲搬迁中的难处、难点和困难,至此,看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时,其行动的情感逻辑是合理的,由此而产生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是符合生活的本真。当然,如果一定要说剧中存在人物塑造的不足,那就是牛根田对拆迁认识的转变、玉清丧夫后的情感演进尚缺乏一定情感逻辑的说服力。可能需要更加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变动带来的问题,如何艺术化具象到个体的生活、情感、命运!

今天,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特别是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呈现时,这样的创作过程不只是题材内容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在如何实现艺术形式上的适应与融合。可以看出,本剧文学语言创作中努力在戏剧化、口语化、性格化上实现统一。正如戏剧理论家张庚所言:“一个声腔剧种的地方化,即令在音乐上不受地方土曲的影响,最后总逃不过方言的深刻影响”。晋剧在“口外”的传播受内蒙古方言和晋北方言的影响,在道白中夹杂大量的入声字,但有所变化的方言韵味仍然在一登台后就受到群众的欢迎。《青山生态梦》中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不仅赋予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极大地承续和保留着晋剧的语言艺术特色,呈现出了传统晋剧的艺术本色。

本剧体现的当代性、生活性特点,也客观要求音乐设计、表演呈现上要在传统艺术规范上有所突破,以更贴近故事生活的场景和人物性格。全剧唱腔设计和配器方面,整体音乐都比较流畅,剧种特色也比较鲜明,突出晋剧文场四大件清亮悠扬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吸收了地方音乐元素,唱腔音乐上下句设计的区分并不明显,使得与剧中的情境、叙事节奏、情节铺陈是基本相融;而演员行当表演、舞美调度服务于角色生活和人物语境,唱词朴实生动,对白情感充沛,表演投入,其间草原文化、二人台等元素的渗入竞也显得自然贴切,充分体现了晋剧的韵味特色,也给观众创设出了新的审美体验。

剧评|晋情晋韵唱不尽——观晋剧现代戏《青山生态梦》所感

总揽这次晋剧展演,对广大戏迷来说,从中所感受到的,正是共同的语言文化、共同的民俗风情、共同的审美取向、共同的情感认同,如一次不出门的“晋剧艺术旅行”,赏戏之余总不免想起祖辈走口外的故事,而这些记忆已化为传唱至今的晋腔晋韵,成为今天我们认识晋剧文化的重要内容乃至三晋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今后的晋剧艺术发展而言,这样的展演交流不仅是晋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需要,也会进一步强化着由黄河、长城、走西口、茶道连接起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可以说通过此次晋剧展演交流活动,无疑也会让同耕一片黄土地、同饮一条黄河水、同唱一曲梆子腔的人民情感更加紧密的连在一起。(作者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