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朔州大秧歌是山西北部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以朔州为中心的晋北广大地区和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2006年,朔州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朔州大秧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三小”的行当范畴,增加了“三大门”,传统剧目也发展到50个,有家庭生活戏、公案戏、忠奸斗争戏、水浒戏、神话戏等等,其中《泥窑》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尉迟恭(尉迟敬德)是山西朔州人,是列之凌烟阁的开国功臣,是民间叙事中战功赫赫的隋唐英雄,也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右门神。当门神再次梦回大唐,牵手朔州大秧歌,挖掘本土文化、讲述山西故事的创作热情让尉迟恭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尉迟恭也不负时代成为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廉政楷模。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本届山西艺术节上,由朔州市朔城区大秧歌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尉迟恭》参加了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的评比。《尉迟恭》的“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也如期在7月13日召开。王笑林、白惠林、任新宁、宋立功、齐红梅、赵勇强、李海涛组成阵容强大的专家评议组并召开了评议会。评议会由王笑林主持。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专家们一致认为,一个濒危的地方小剧种能推出这样一部大戏实属不易,当地政府支持,剧团也当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值得鼓励。《尉迟恭》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起、承、转、合顺畅衔接,将玄武门之变的前前后后交代得清晰明了,也表现出了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性作用。以往多是表现尉迟恭穿梭于千军万马之中的战神形象,这次抛开战场杀伐表现大唐猛将的政治襟怀,编剧也处理得不错。尉迟恭也没有被扁平化处理,他在大唐政局的风口浪尖上保持清醒,而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抛却个人恩怨,着实是是一个可爱、可信的人物。而主演也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敢爱敢恨、粗中有细、识大体,明大局的尉迟恭,其余像尉迟恭老母、李渊、李世民、魏徵等也都体现出一定的人物特色。尤其是素梅、素贞两个旦角活灵活现,其二人的出场又让人们对玄武门之变又多了一重艺术性的解读。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专家们认为,《尉迟恭》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小剧种承载大题材、大主题,但小剧种要更好的长远发展还是要挖掘剧种自身特点,像朔州大秧歌还是更适于演出《泥窑》一类充满生活情味的经典小戏。而念及小剧种及其剧团之不易,专家们秉承着珍惜和扶持之心,也提出了《尉迟恭》进一步修改提升的具体建议:其一,剧情还显拖沓、散漫,应再做精心删减,使情节更凝练、集中;其二,剧作融入了太多北路梆子音乐元素,没有体现出大秧歌鲜明的音乐特色,还应继续强化剧种的音乐特色;其三,高台教化古已有之,涵养廉政文化无可厚非,但台词中过多出现“担当”二字,太过现代也容易让人跳;其四,全剧演唱多处出现声嘶力竭之场面,缺乏舞台美感,调门和旋律线或可考虑适当往下降。

朔州大秧歌《尉迟恭》“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召开

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普查中,山西地方小剧种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40多个缩减至31个,小剧种数量虽依然名列全国之首,但其中26个剧种亦被列为濒危剧种,朔州大秧歌也在濒危之列。对于山西小剧种的发展前景,与会专家一片拳拳爱护之心,但也忧心忡忡,不免又探讨一番小剧种发展之路,慨叹一通地域性也是局限性,类比一下发展较好的小剧种,真心希望山西的小剧种都能在山西戏曲百花园、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找到一席之地,继续灿然绽放。(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