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动人精神塑造 独特艺术表达——评话剧《太行》

剧评|动人精神塑造 独特艺术表达——评话剧《太行》

剧评|动人精神塑造 独特艺术表达——评话剧《太行》

赓续着山西红色文化基因,彰显着时代精神,闪耀着建党精神光芒的原创现实主义题材话剧《太行》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又一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该剧取材于上世纪60年代太行山人民修筑挂壁公路的感人故事,描写了老一代党员干部在艰苦环境中用热血和生命前仆后继劈山开路,不畏艰险,造福百姓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该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界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近日笔者在云上艺术节展播中再次观赏,依然被剧中太行人不弯的脊梁和不屈的意志所折服。

自2021年3月搬上舞台,《太行》在山西省内持续演出53场,引起观演热潮。观众称赞它是一堂“直抵心灵的鲜活党课”,更是“学党史、上党课,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活教材。入选 2020 年、2021 年山西省舞台艺术重点扶持剧目。《太行》之所以赢得广泛的好评赞誉,是缘于动人的精神塑造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一、动人的精神塑造

话剧《太行》剧情跌宕,内容丰富,以修路为引,以基层党支部为线,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在一段震撼人心故事的回望中,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

豫西北与晋东南交界的巍巍太行,雄浑壮美,险峻蜿蜒,由于是断层山脉,很多地段是落差上千米的垂直绝壁,山体陡峻、峡谷纵横,步行翻山越岭成为那里的人民进出太行山的唯一方式。能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是太行山人日思夜想的一个梦。路,是压在太行山人心头另一座沉重的大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这块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在取得抗击侵略者伟大胜利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太行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太行》之所以打动人心,根本原因是在创作过程中将“人民”和“人民性”作为创作本源和艺术呈现的主体,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与执着信念。无论是“没路,我们就得想办法找路,就得在这大山里头开出一条路!”“路不打通,人不下山”的铮铮誓言,还是修路中的“三起三落”,无不反映出神仙居人在党的领导下与困苦贫穷、封闭落后的坚决抗争,真正体现了太行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义无反顾、百折不挠的信念和追求,彰显出中华民族高尚的性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

二、独特的艺术表达

作为太行精神生动写照的话剧《太行》不是流于简单的歌颂,其独特艺术表达使得话剧艺术样式在音乐的、戏剧的、舞美的多重艺术结合中,演化成新的艺术形态,充满诗意。主要体现在:

其一,博采众长,以话剧艺术为本体,融入音乐、舞蹈、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话剧有了全新的视觉再现。话剧中运用音乐是常见的,但本剧的音乐更承担起强化精神力量的作用。“挺直腰啊!嘿吆!扛起那担子!嘿吆!往前奔哪!嘿吆……”开山修路的劳动号子,一下就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舞蹈也是剧中重要的艺术元素。开场群舞突出了太行山的险峻和人们生活的艰难,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那一段优美的双人舞是推进故事情节、渲染舞台气氛、调动观者情绪的重要手段,令人印象深刻。舞美设计将层层叠叠的山峦和人物服装融为一体,呈现出“山”“石”的造型特点,气势恢宏,场景震撼,给观众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些不同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强化了创作者和表演者情感的抒发以及与观众精神世界的沟通。

其二,时空交叉、多线索推进,精心编排,有机融合。

开篇以修路需移坟产生矛盾为引,巧妙穿越到1962年第一代修路带头人吕五福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神仙居人劈山开道、凿壁筑路的场景。随后,又以五福书记牺牲后封山、春玲被迫出嫁山外、清志意外被砸等修路中的“三起三落”,把剧情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实与历史交融在一个舞台时空中,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勇敢质朴的山民,在太行嶙峋峭壁间,流血流汗,前赴后继,用双手在悬崖绝壁之上抠出一条“通天大道”的英雄故事,跃然舞台。

其三,全体演员质朴感人的表演,令全剧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剧组主创、演员五上太行,深入生活,实地采风,不断从太行人民那里汲取前行的力量和艺术的滋养,以崇高的情怀、饱满的激情去演绎角色,才能收获有品位、有风格、有情感的舞台呈现。

一段修路史,集中展现了我党百年初心不改、使命如磐,始终以人民至上、为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和不懈努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最质朴的诠释。“太行山再硬,硬不过太行人的骨头;太行山再高,高不过太行人的精神!”以红色基因为特质的太行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作者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