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眷恋如金——晋剧《眷恋的土地》

剧评|眷恋如金——晋剧《眷恋的土地》

剧评|眷恋如金——晋剧《眷恋的土地》

近日,走进首届晋剧艺术节“云剧场”,观看了晋剧《眷恋的土地》。这部戏上演已近2年,我还是头一次接触,全剧看完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较明显的印象是:真实、细腻、唯美。

一、真实再现农村现象,引人入胜

全剧发散式叙写向阳村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围绕主人公葵花的婚事、农事、劳模事、承包事、创新事等梯次展开。

剧中有敢爱敢恨、敢拼敢闯的女带头人葵花,有深怀热恋、勤学深研的长礼,有至死对土地爱不够的满仓大叔,有受经济市场影响离开农村的有田,有一心为公、稳重憨实的老支书,有好吃懒做、刁滑诙谐的“吃不饱”,有爱管闲事、快腿快嘴的“小喇叭”,还有麦苗、向前、来喜等朴实的年轻人。

不同性格色彩的交融碰撞,真实生活场景的挖掘转化,渲染出生动鲜活的农村“烟火气”“泥巴味”。集体抡锄头、快递骑行等群体场景运用,整齐且赋予动感,实现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有机交融;第三场葵花和长礼轻松自然地运用戏曲程式动作,真实描摹了拖拉机晃晃悠悠、起起伏伏、走走停停的感觉,也将人物内心的欢快喜悦生动地刻画出来。还有,“吃不饱”和“小喇叭”边扭边说的“小米种植产量高,请来教授来指导,加工包装换钞票,向阳小米领新潮”,以典型的秧歌锣鼓和农民特有的幽默质朴,把观众从严肃低沉的话题和气氛中解脱出来。

“你身披七彩霞光,穿行在绿色的田野上……”诗化的表白多次出现,将长礼和葵花的爱情渲染得更加深刻唯美,为舞台艺术增添了文学性和感染力。

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维度不断升级,演绎方式也五花八门。如何从“万花丛”中脱颖而出?如何让观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首先要靠不变色的场景呈现和不变味的体感传导。因为,真实最能打动人,其力量是无价的。

二、真味酝酿晋剧音乐,动人心弦

这部戏的音乐设计比较精巧,既有晋剧音乐和声腔的原味呈现,又有交响乐柔曼灵动的渲染。个人认为,晋剧音乐和交响乐的和谐处理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戏曲舞台上“重戏不重曲”、“尚创不尊本”成为普遍现象。研讨会、评论文中,谈论更多的是故事的气魄、演员的气场、音腔的气韵,剧种音乐的运用转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以至于,很多观众在争论“老唱腔的保留意义”“只有创新才是正途出路”“获奖作品决定未来方向”等。当然,服务于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老声腔,转而服务现代新生活,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运用转化的指导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是潜入戏曲音乐海洋的深度采撷,还是不设边界的创作改造,包括新与旧、土与洋、击乐与交响的分量取舍和音色配比,等等。在不同理念和目标指引下,诸多因素合成不同的音乐风格,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剧种的发展和走向。

在这部戏里,我感动于听到了纯正的晋剧唱腔。葵花的核心唱段“想当年与有田恩爱谦让”自晋剧导板起,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韵味,“三十年”的排比独具戏曲特点,层层递进中增强唱腔意蕴和人物感情,细腻婉转地抒发其内心独白。葵花与长礼有一段二重唱,旦角和生角的音韵进出调度、高低调和极富美感,将浓浓的爱用淡淡的唱表现出来。

这场戏中打击乐设计较为干净简洁。具体体现在来喜挨打、葵花夫妻领奖归来等处,击乐赋予翻身跳跃、躲闪腾挪以力度,提振了演员的精气神和音乐的饱满度。更为重要的是,较少出现击乐与交响的违和对冲,击乐助力演员身段,交响加强人物感情,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山圪梁上开满花,朵朵都是向阳花。黄土地上种希望,祖祖辈辈离不开他”这四句唱词,每场都出现,但是每一场却又赋予不同的演唱风格。主题曲的反复,使人们聚焦核心点,不同时代运用不同唱法,又增强了其趣味性和技巧性,这个方面音创团队用了心。

观看演出介绍时,我发现音乐由硕紫伦交响乐团协助完成。这出戏,交响乐没有“大兵团”的气势恢宏,更多是细声慢语的陪衬:表达沉重忧伤时包容二胡和琵琶,在抒发喜悦时又凸显唢呐和笛子,在演员唱腔过门中轻进慢出,表现人物动作时赋予一些强度和力度,勾勒对白和生活场景时更多发挥色彩乐器的咏叹优势,营造出轻松舒适的意韵。可以说,交响乐的适度淡入,从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晋剧音乐的表现力,使得整场剧目呈现出安静叙事、淡雅抒情的良好效果。

三、真情表达时代跃迁,发人深省

这部戏从上世纪60年代讲起,时间跨度长,矛盾变化大,引出分田地、偷开荒、卖粮食、外出打工、发展优质农业等不同时代的农事。

整场聚焦对土地的爱,从满仓大叔的生存之爱,到葵花的生活之爱,再到长礼的振兴之爱,在走和留、守和改、爱和恨地复杂矛盾交织中,回答了一方土地“养住一方人”到“养好一方人”的时代之问。

没有真实矛盾的揭露,没有问题的强力碰撞,就没有舞台艺术的张力。向前一万五彩礼钱带来的窘境,长礼地主成分的受歧视,有田的外出打工、弃农离婚,“吃不饱”的五碗白面条到广场舞生活,葵花承包土地的艰难抉择,以及谷田受灾后的沉重压力,对于每个农村人来讲并不陌生,更容易触到观众内心的柔软。优质农业基地、生态园等,契合当前乡村发展实际和农民富裕期盼,数字经济和产业振兴指引乡村振兴新方向,用文艺的视角宣扬政策,以舞台的形式激发信心,具有较强的政治引领性和思想感召力。

文艺最显著的作用是唤醒功能。这部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我国农村政策不变的富民导向和为民宗旨,同时更唤醒了人们对饥饿年代的历史记忆,唤醒了对人才发展的深思,唤醒了对农村建设、农田发展、农民幸福的关注,唤醒了对未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农田、实现产业振兴的信心和思考。

“新时代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演农民的戏,应该多给农民演,让农民做评判。希望这出戏能够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剧场搬到乡村戏台,把这份对土地的眷恋更好、更广、更深地播撒下去。

当然,对土地的眷恋,不只是局限于农民。从更加宏阔的视野来看,要体现在对祖国之爱,对事业之爱,对生命之爱,更多的外延就是激励我们把准方位、提高站位、坚守阵位,将智慧和汗水赋予每片热土,让这眷恋的土地开出绚丽的幸福之花。(作者 苏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