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跨入七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县长江永济,响亮地提出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并在任期内多次组织了全县境内的爱国造林竞赛运动,拉开了改善右玉生态、绿化右玉大地、逐梦右玉富裕的建设序幕。话剧《右玉》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右玉县委书记唐汉元、县长黎润杉、黄沙洼村党支部书记赵柱子带领下,以极其顽强的精神,与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战胜大黄风,反复试验,植树成林的不平凡事迹。
该剧编剧手法与导演所做的二度创作可谓别出心裁。
第一、全剧的语言,围绕主题思想,编写得非常有力量,有击扣心门、振聋发聩的作用。如:右玉县委书记唐汉元面对女儿唐莉思想波动,不愿意在右玉生活而无理哭闹时,他大声说:“我来了右玉,我就是右玉人”“我不图谁能感激我,我也不图谁能记得我,我甚也不图。”又如:老百姓问右玉县委书记唐汉元:“谁救我们?”唐汉元答:“是你们自己啊!”又如:大伙儿轮番说:“哪怕一年只能种活几棵树,这风沙也能少一点。”“哪怕是只种活几棵,也算为子孙留下些东西。”“只要一直种下去,总有一代右玉人能过上好日子。”“只要右玉人的血脉不断,就要把右玉的树种下去。”并说:“树活下来了,我们就活下来了。
第二、情节新颖生动,人与“小老杨”一起成长,是《右玉》所要表达的故事主线之一。它集中反映在黄沙洼的村民们由起初的不愿意植树、没信心植树,到不植树活不好、不植树没有出路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反映在右玉县委书记的女儿唐莉闹情绪,不愿意留在右玉,最后认识到“不是树让人活下去,而是人的生命让树有了生命”,并吸引自己的未婚夫林致远从城市也来到黄沙洼做林业技术员的思想转变过程中。
第三、舞台设置简约,仅有一个圆形沙盘。沙盘靠近天幕处的地方,种着一棵歪歪扭扭的“小老杨”。有时候,随着剧情演进,沙盘会转动。平面转,斜体转,并铺排出明场、暗场以及主演、配演和群演舞台造型。加之,多数人灰头土脸的化妆,用近似树皮材质及颜色制作的戏服,整个呈现出的是右玉人生活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埋门”的恶劣环境之中。
第四、全剧从主演到配演再到群演,无一例外地用地方口音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故事情节。“闹不成”“说甚了”“努力上一下(读音‘哈’)”“干甚去了”等方言口语的反复出现,给观者带来的是对故事内容的认同感和故事人物的亲切感。尤其是大伙儿称呼县长黎润杉为黎老汉,让观者看到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融为一体的鱼水之情。
此外,右玉道情音乐和山曲、小调在《右玉》中的适时插入,既烘托了演出气氛,突出了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色,也对人物性格的挖掘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让《右玉》的无场次演绎更加地贴切自然。如开始唱起的“一阵风(来)一阵沙,黄沙洼里是我家。谷雨无云下不了种,遍地黄丘瞭不见一朵花。”还有全剧结束时唱起的“一年一场大风刮,刮开了漫山遍野万朵花。塞上边关今犹在,古往今来是谁改变了咱。”这些编排与设计,都是《右玉》创作上的点睛之笔。
以上精妙的构思与动情的演绎,使全剧不仅故事画面感特别强,而且高潮迭起,泪点很多。如赵柱子本来是参军复员回来,跟随县委书记唐汉元的机关干部,但是,为了改造家乡的穷苦面貌,放弃在县城的工作岗位,主动请缨,担任了黄沙洼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爱黄沙洼的姑娘春花,春花也爱赵柱子。就在两人盼望着把树种活的那一天便可以结婚的那段日子里,赵柱子在去上游找水源的返回途中,不幸被大黄风掩埋在了黄沙之中。随后,舞台上出现赵柱子的幻影,“春花,对不起,把你一个人扔下,我就这么走啦!”春花眼含思念的泪水,却安慰道:“柱子哥,你说啥呢!只要树活着,你就活着;树,我一个人种,我要把一棵树种成一片林!”赵柱子深情地回答:“春花,我会永远在黄沙洼守着你!”
一场刮了“九天九夜的大黄风,把我们种下的六万亩树苗糟蹋的就剩下百十来棵啦!”但这并没有击倒顽强的右玉人,而是家家户户用双手捧出了存着的微量饮用水,并诚恳地向县委书记唐汉元说:“少这一口水,我们死不了;可多这一口水,树兴许就能活!”“只要树活得好,咱右玉人才能活得更好!”特别是当舞台上的右玉人群体喊出“只要种活一棵,就不愁十棵,一百棵,一千棵,一万棵……”的时候,观者的心便会不由得跟着震颤。当老书记唐汉元走出来念到“这浇下去的不是水,而是右玉人的心血。右玉的树不好种,种了死,死了种,种了再死,死了再种。现在右玉满眼绿色的每一个树坑里,都平均种下过十四棵树。为了这片绿色,为了这份希望,一代代右玉人顽强地植树造林,这一种就是七十多年……”时,立即让观者会想到右玉人在半个多世纪里“我们从不放弃我们的家,我们从不认输”的坚定信念。
如今的右玉,俨然已经是满目葱郁,青山绿水,步入小康社会了。放大全剧,这正是中华儿女百年艰苦奋斗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深刻地用“小老杨”诠释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作者 龚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