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刘胡兰在山西家喻户晓,刘胡兰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关于刘胡兰的舞台作品更屡见不鲜,有儿童剧、晋剧、豫剧、歌剧、舞剧等,山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推出了新的舞剧《刘胡兰》,让观众喜出望外,耳目一新,该剧以信仰为主线,主要围绕刘胡兰性格成长来展开,脉络清晰,节奏紧凑,舞蹈优美,音乐有山西特色。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浅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主题立意鲜明
舞剧《刘胡兰》对革命题材处理很巧妙。从14岁小孩子的角度入手,分析一个孩子的自我成长,展示她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让普通观众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刘胡兰以及刘胡兰精神,该剧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架构剧情的。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一次次让刘胡兰看到希望,而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周围人的牺牲却一次次催着刘胡兰认清现实,观众从一冷一热,一明一暗的灯光对比中,从音乐的一紧一松,一悲一喜的反衬中,可感受到刘胡兰所处的困境,将舞美、音乐等元素综合体验,即可清楚当时的革命大环境。
群舞部分解决刘胡兰个人自我的成长事件,主要讲述刘胡兰参与其中或发生在其身边的故事,双人舞部分解决刘胡兰的内心发展,刘胡兰和母亲,刘胡兰和小石头之间营造了幸福和谐的小环境,刘胡兰成长在这样的温暖小环境和恶劣大背景中。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习、工作中处处被温暖的群众包围着,战斗、就义更有亲密的战友保护着,观众在观看她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她破茧化蝶的必然性。这种巧妙安排打通了革命英雄与普通观众的内心通道,观众时时能感同身受到革命大背景,处处心心相惜着刘胡兰的精神成长。
二、故事情节生动
受时间限制, 革命题材舞台作品不能较革命小说一样详尽阐述故事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细细描摹人物心理,尤其是舞剧,舞蹈语言本来就不如台词表达得清晰有力,叙事就更不容易了。这就导致很多舞台作品的剧情靠偶然突转来架构,细节靠极力夸张来渲染。
舞剧《刘胡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剧情突转的偶然性,也能看到细节情感的夸张处。支持刘胡兰信仰成长的最大偶然事件是小石头的牺牲,她和小石头是玩伴,彼此暗含着懵懂的爱恋,小石头对她有引导有帮助更有爱护,刘胡兰躲在他身后悄悄模仿着小石头,慢慢品味着他对信仰的理解,然而,心爱的伙伴小石头,在敌人追击中突然牺牲,生命的成长突然中断,这时,一对双人舞回忆了两人的甜蜜过往,淋漓尽致地舞蹈出了两人灵魂的碰撞和升华,当刘胡兰举起拳头的那刻,两人的思想达到一致,共产党的信仰在刘胡兰心中生根发芽,生命成长的需要再次得到有力的延续。这种偶然突转,衔接了前面的精神成长,也为后面的精神成长做了铺垫,观众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必不可少。
该剧在细节的渲染夸张方面主要是母亲两次给刘胡兰量衣服做衣服的片段,舞蹈语言有古典舞的优美,又有现代舞的紧凑,母亲一拃又一拃地上下量着女儿身材的大小,两次的心情截然不同,前一次是对女儿的无比宠爱,后一次是对牺牲前女儿的无限留恋,舞蹈元素相同,情景已不同,感人的泪水在此处该流下来,而目前这两个细节的舞蹈动作挖掘不太深不太丰富,观众看得不太过瘾,流水在眼眶打个圈回去了。因为在这里,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节的细腻,而更需要人物情感的夸张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渲染,充分的抒情才能打动观众。相比较而言,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之所以获得更大范围认可,其优点就是抓住感人细节极力渲染夸张而获得的,尤其是剧中奶奶和刘胡兰的感情,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挖掘渲染夸张,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多种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展示得入情入理,深刻难忘,这也是我省关于刘胡兰题材不同样式作品该学习借鉴之处。
三、精神境界升华
红色题材剧目必然会歌颂英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有劲健、深刻的理性探索,如高山般让观众仰止,如浩然之气让观众充盈,观众走进剧场,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摆脱琐碎无序的现实,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得到暂时的熏陶升华,这就是红色题材崇高性的价值所在。但英雄是在群体中产生,英雄的人民群体中方可产生英雄的个体,舞台作品就需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英雄的刻画,另一方面更要注重英雄周围小人物的描摹。
舞剧《刘胡兰》前面一直在优美的叙述和抒情中推进,结尾处展现了崇高的力量,在死亡和向国民党妥协的选择前,刘胡兰不屈服不恐惧,仰头一笑,昂首走向铡刀,全剧点到为止,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观众的泪水终于在此处流下。作品没有过多地有意拔高人物形象,观众前面看得不过瘾,希望有更多的粗犷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对抗和斗争,但在结尾处,一点有力的崇高,点亮全篇的优美舒缓,观众泪水流下的那刻,理解了创作者的意图,对于14岁的孩子来说,过多崇高感的追求几乎是一种苛求,面对铡刀的坚定,就是14岁的刘胡兰,就是刘胡兰精神的可贵所在。
该剧的群舞和群体场面较多,影响刘胡兰学习、生活、工作的人物也多是普通群众,刘胡兰在群众中成长起来,为群众的粮食丰收高兴,为身边人的牺牲伤心,观众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但重点刻画的普通小人物只小石头一人,可能有点单薄,舞蹈语言也简单,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特色还是很足很充分的,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作者 清如许(耿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