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七河一流域"规划发布 山西让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两山七河一流域"规划发布 山西让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两山七河一流域”“十四五”规划发布

《山西省“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对外公布。12月28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规划》予以详细解读。

重要性凸显

“两山七河一流域”,是山西省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流域和区域。据介绍,黄河干流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流经山西省4市19县,流域面积涵盖山西省11市86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3.1%;吕梁山、太行山“两山”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83%,涉及11个设区市 、81县(市、区);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和大清河“七河”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

《规划》提出,以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为主战场,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加强吕梁山、太行山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五湖”综合治理修复,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四个战略定位

《规划》确立四个战略定位。

一是打造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保护样板。全面推进保护优先的资源开发模式,全面优化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资源型地区生态保护典范。二是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有效控制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全面强化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大幅提升“七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形成厚实舒美的绿色屏障。三是建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示范区。四是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领域重要成员。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率先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向山西倾斜。

五项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二是加强“两山”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以吕梁山、太行山为主战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开展全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依托太行、吕梁“两山”构筑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完善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三是实施“七河”综合治理修复,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综合运用空间管控、水系连通、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等措施,推动河湖生态保护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山水田园和城市宜居自然生态之美,并以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等为重点,打造两岸锦绣、各具神韵的三晋明珠,展现城水相依、山水相映、水草丰美、水波荡漾、碧水长流、绿韵清波的美好景象。四是发展生态经济,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五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三晋生态文化。

2035年,实现每天都是好天气

围绕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生态经济,《规划》提出26项具体指标,既对2035年目标进行了展望,又对2025年目标进行了明确。

在展望2035年目标时,提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基本每天都是优良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一片净土皆放心”;“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厚实舒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表里山河美好壮丽景象展现,美丽山西目标基本实现。

在明确2025年目标时,提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做到“五个全面”“两个基本”。即: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宜林荒山全面绿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任务、生态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力争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完成“三个转变”,实现“四个形成”,即:生态环境保护向生态修复治理转变、向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向保护生物多样性转变,生态修复治理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京津晋冀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任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