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百种刀削面,山西还有这些美食!

除了上百种刀削面,山西还有这些美食!

你知道晋菜吗?

晋菜是山西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山西的面食文化,更是扎根在每一个山西人的心中。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烹饪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山西大地特产众多,小麦、小米、高粱、荞麦、莜麦到各种豆类都为晋式的面点、菜肴和小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历史记载三晋大地的美食。

汉代,山西的文水、清徐、太谷等地的葡萄酒已闻名全国并被视为珍品,与此同时,煮饼、水溲饼、汤饼等面食就已经出现。

西晋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描述,“薄而不绽,柔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唐代李世民“视河东殷富是京城财源”之库,进一步促进了三晋烹饪业的兴旺发达。

到了宋代,并、潞、平阳等地烹饪进一步发展。

元代所引进的少数民族饮食更丰富了晋菜的菜品。

由于山西地域广阔,南北狭长,本土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境内南北物产丰富,因此菜肴的选料十分广泛,民间烹饪技法、民俗、口味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了晋菜“多点开花”的特点。

山西菜技法注重火功,擅长烧、炒、熘、炸、焖、烤、煨、扒。菜肴油大色重,浓而不腻,火强味厚。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山路崎岖,油重可增加耐饥度,味重可以补充体力劳动者出汗多而造成的盐分损失,二是过去山西蔬菜匮乏,味重可以使每餐节省菜肴,用餐经济。

由于晋菜喜欢用醋,自然也突出酸咸香辣和酸甜搭配的特色。

用醋讲究技法,山西传统风味菜“过油肉”“熘腰花”是在烹调过程的前期先放入香醋,一可以去腥保嫩,二可以提鲜增香;而“酸辣肚丝汤”、酸甜汁等菜肴是烹调后期加入老陈醋,目的是为了避免醋味蒸发,突出酸香咸辣的晋菜特色。

明清时期山西学习吸取了京、鲁、川等菜肴优点,与山西本土烹饪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今天具有山西特色的晋菜体系。

晋菜体系即为“四帮一派一菜一点”的地方风味组合。太原帮、晋南帮、雁北帮、上党帮、台山斋派及清真菜和面点。

太原菜以太原为中心,流行于晋中地区,它吸收了京、豫、鲁、川、沪的烹饪之长,逐渐形成地方风味。

太原菜分“行菜”与“庄菜”,传统的“行菜”也称之为“市井菜”,是社会饮食行业经营的饭菜,其特点是用料广泛,烹饪手法多样,讲究成菜后的造型,是饭庄、酒楼、驿站日常经营的大路菜肴,其厨师大多来自“厨师之乡”的寿阳县。

而“庄菜”与“行菜”不同,主要是指源于晋中地区的富商巨贾、钱庄票号、官宦世家以及官府等特殊场所专供自己享用的菜肴通称。

“庄菜”的厨师是这些大富商们从各地聘请来的名厨,用来伺候东家、掌柜以及接待业务关系较为密切的往来客商,烹制的菜肴极为讲究,用料也极为考究,制作精细,注重养生保健,是晋菜传统菜肴中不可多得的精华。

晋南菜以临汾、运城为代表,因与豫、陕接壤,其食俗、口味与之接近。菜肴偏重于辣、甜,稍酸,擅长熘、炒、烩、汆及汤汁菜。

上党菜以长治、晋城为主,与豫北相接,其食俗、口味与之相近,菜肴擅长熏、卤、烧、焖等技法。

晋北菜以大同、朔州、忻州为主,历史上这里为半农半耕地区,食俗习惯与内蒙相近,烹调以烧、烤、焖、涮等为主,口味偏重,油厚咸香。

五台山作为著名佛教圣地,用当地原料烹制的寺院菜,多以佛教用语命名,本土特色,工艺考究。

清真菜流行于太原、长治等回民聚居地区。

山西面点更是品种繁多,独树一帜。

据了解,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还有的人按地域将晋菜分为晋中菜、晋南菜、上党菜、晋北菜。

即使如此细分,也很难涵盖晋菜所有的特点。

晋菜是山西人的骄傲,不论身在何方,一碗刀削面总能唤起对故乡的思念,一盘过油肉,都会尝出对故土的情怀。

追寻千年“山西味道”,品尝山西特色美食。凤凰网山西全力打造美食栏目,倾力呈现山西各地美食,带你尝遍晋味道!(杨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刘海鸿 李冠瑶《晋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