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陵:高耸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丰碑
山西
山西 > 要闻 > 综合 > 正文

尧陵:高耸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丰碑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700多年前游历中国长达17年,极言盛赞中国之富庶,拜见了自己敬仰的忽必烈,但却不知道忽必烈崇拜谁。其实,忽必烈得意时经常问臣下:“尧舜之治,今可致否?”他要向尧看齐,称尧是所有君主的榜样、万民心中的父亲。

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40年的发掘和研究证实,今天,帝尧正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

帝尧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史记·五帝本纪》颂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帝尧的功绩普遍认为有四,即:制定历法、推广水井、纳言听谏、首倡禅让。他在百姓出入的四达之衢设置“诽谤木”“敢谏鼓”“进善旌”,博纳众谏,实现了政通人和;他将帝位禅让给孝顺贤能的舜,成为万世帝王的楷模。孔子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北郊村西,为三皇五帝中最大陵冢。相传帝尧驾崩后,万民悲痛,人们撮土堆积而成。

12月初,记者来到仰慕已久的尧陵景区,远远望去,尧陵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尧陵景区上部为陵寝,下部为祠宇,先后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临汾市投巨资对尧陵景区进行修复,除恢复原有建筑,还新增了华表、石牌坊、赤龙琉璃影壁等,使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尧陵景区现存的山门、木牌坊、献殿、碑亭、看楼等古建筑,很具代表性,让人叹为观止。

坐北向南的尧陵祠宇建于唐代之前,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古建筑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献殿前耸立着一座11层叠架榫卯结构木构牌坊,正中匾额上书“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飞檐四向挑出,上宽下窄,开间小,出檐大,是现存木构牌坊的孤例。

献殿为硬山卷棚顶,最上方绘有多幅历代帝王赞尧图,东西山墙各镶嵌记事碑碣。献殿后的碑亭正中矗立着大明万历十二年所立石碑,碑面“古帝尧陵”四个大字笔力雄健,庄重古朴。旁边《义举典祀碑》刻有明嘉靖十八年修复尧陵的全貌图,两侧的10余通碑碣记载着帝尧的丰功伟绩及尧陵的历史沿革。

讲解员冯帆介绍说,祭尧活动历代被奉为国祭。尧陵是祭祀帝尧的圣地,数千年来持续不断。每年清明时节,尧陵附近8个村庄的村民鸣锣击鼓,云集陵园,祭拜帝尧。浮山、翼城、襄汾、洪洞等周边县群众都赶来参祭。近年来,尧都文化旅游节已举办两届,海内外各界代表纷纷前来参加。

四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临汾人民以帝尧为骄傲,在生产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帝尧的痕迹:尧都区伊村相传为帝尧故里,康庄村有“击壤处”古碑;襄汾、曲沃、乡宁一带方言称太阳为“尧王”;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延续了四千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生动的走亲民俗“活化石”。

由碑廊左转就是环绕陵冢的通道,眼前的陵丘呈圆形,高50米,周长300余米,松柏林立,青藤缠绕。

站在尧陵前,仿佛一下穿越到4300多年前,帝尧建立邦城、钦定历法、划定九州、开凿水井、设立谤木、禅让政权等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帝尧的治理思想是文德,即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社会管理思想是和合,即所谓“协和万邦”;社会伦理的精髓是礼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阴阳太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思想的精华,让人高山仰止。

来自山东的杜先生说,拜谒尧陵深切感受到尧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尧文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财富。尧陵是炎黄子孙心中的一座丰碑。”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尧文化研究专家乔忠延认为,传承发扬尧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张志刚)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