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尧文化
山西
山西 > 要闻 > 综合 > 正文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3位杰出的部落方国联盟首领。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于他们功业卓著,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到华夏子孙无比尊崇和敬仰,尧舜被列为上古的五帝之中,尊为古圣。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司马迁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纵览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则由衷地赞叹作为尧、舜、禹时期的代表人物——帝尧不愧民师帝范,即民众的导师,帝王的典范。如果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的话,那么,帝尧则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传说他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古时人们以地为氏,所以又称他陶唐氏。在那“十日并出”,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方国联盟首领,建都城于平阳。平阳即今山西临汾。

临汾是帝尧古都,这是史家公认的。史书多有记载:尧都平阳。《帝王世纪》中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汉书•地理志》谈及平阳说:“平阳侯国,有铁,尧都此。”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也写道:尧都平阳。《竹书纪年》载:尧舜禹即位皆居冀,冀即平阳。杜预说:“唐尧及夏同居冀州,不易地而亡”。顾炎武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襄汾陶寺遗址经考古发掘其早中期与帝尧时代相当,新近发掘的下靳墓群也有与尧时期相当的文化。而且,临汾周围的城乡遍布着与尧、舜、禹相关的名胜古迹。

临汾城南有伊村,为帝尧故里;城西姑射仙洞,有被传为帝尧成婚的洞房和尧教丹朱的棋盘石,有尧及四大臣塑像;城南有金殿,是平阳最初的所在,史称尧墟;城东有尧陵,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城东北还有尧出巡经过的击壤处和尧访康衢的康庄堡;城西北王曲村有尧子丹朱墓;紧邻临汾的洪洞县,有羊獬村,传说帝尧出巡在这里得到能辨忠奸的独角兽——獬羊,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寄养此处。后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居羊獬西北的历山,至今两村仍有接姑姑的习俗,数千年从未间断;从临汾西行至黄河,沿河而下,百余里间有大禹凿开的孟门、龙门;更让后世子孙敬仰的是尧庙,亦称三圣庙。其中主殿为供奉尧的广运殿,旁为舜殿和禹殿。这里是历代国祭的场所,其规模最大的康熙年间,“为地七百亩,为屋四百间”,康熙御笔亲题,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而且,康熙还为自己建造了行宫——万寿宫。广泛、完备、系统的名胜古迹也在佐证临汾乃尧舜禹三圣帝都之史实。而平阳是史书中最早被称为“中国”的都城,标志着华夏文明自此首开新纪元。因而,临汾堪称华夏第一都。

临汾既为帝尧时代的都城,也就是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生发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称之为“尧文化”。如果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那么,尧文化就是上古时期,尧带领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经济方面而言,包括当时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畜牧驯养以及经济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包括官员的设置、军事的运作、刑法的设立等;在文化方面包括的更宽泛,既有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礼仪教育,又有天文历法、科学技术,还有诗歌绘画和音乐舞蹈等。可以说,尧文化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当然也就是三晋文化的源头。它是以唐尧为思想核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它主要以尧政为基础,因而也具有政治的色彩与底蕴,这里选取尧文化的几个凝聚点,可以说都与古代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而浸润入古代道德规范之中,从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和合文化

《史纪》中说尧有和合万国之能,因而才能成为炎黄联盟的君主。这种和合精神也是炎黄精神,由尧发扬光大后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主要支柱。以至历朝历代都可找到它的闪光点。也正因为此,炎黄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风雨洗礼,以其博大的涵裹力、吸附力、凝聚力、融合力而光耀史河。兼收并蓄、取精汰劣,成为影响统治者的一种行为手段和领导艺术,也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道德取向和处世精神。

——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思想是一个大到帝王君主,小到下层官吏都必须具备的品行,尧帝首先把这种品行用于执政之中,元论是任用四岳官长,还是最后禅位于舜。都是他选贤任能的思想体现,特别是对于帝位的传承,他宁愿把帝位交于出身低微的贤才,也不把它传给不肖的儿子丹朱。这样的思想境界是至高元尚的,正因为有了尧的榜样,才有了中国历史上众多选贤任能的故事,上行下效,前行后效,使一批仁人志士走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舞台。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使中国的历史贤才辈出,星光灿烂。

——节俭勤政

节俭勤政是人民群众衡量帝王及其官吏清明与否的的主要标准,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辛已崩,年百一十八岁。在位九十八年,可谓政绵而寿长,势大而权重,但却能保持俭朴生活。周•尹文著的《尹文子》有尧帝成茅的典故,说:“尧为天子,衣不重吊,食不兼味。上阶三尺,茅茨不剪。”(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引),即说帝尧所居为茅屋土阶。由此,尧阶成为咏歌帝王俭朴的典故,“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唐•禇载《长城》,就用尧阶作比,谓君主有俭行胜于御敌的长城。在尧的勤政方面,今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言:“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尧于荚生荚落中,每做一事,以冥荚之生败来惕励自己,用政百姓,可谓勤劳不息,成为古代优秀帝王与官吏学习的榜样。

——询刍杜奸

唐•陆龟蒙《杂讽九首》之八有“尧舜尚询刍,公乎听无忽”的名句,言尧作为君主,还经常询问别人对自己的意见,纳取臣谏。他希望在位者能重视向自己进献的言论。我们在前文所引《史纪》之论,也说明尧在执政期间,广泛听取四岳也即四方官员的建议,使自己兼听明信,用于治国方略。而另一方面,尧又力避奸邪小人,相传尧的庭院里有一种草叫指佞草。“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人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有了此草,奸邪之人就不敢人尧的庭院,而尧对这些人,也嫉恶如仇,不予接待。此传说虽无科学根据,但却是人民群众和正直官吏的美好愿望;他们宁愿相信有这么一种草存在,唐•崔涂诗《寄舅》言:“须信尧庭草,犹能指佞人。”王贞白诗《宫池产瑞莲》有“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之句,而面对奸人当道,唐•古之奇《秦人谣》则发出了“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的怒吼。

——陶唐符命

在中国历史上,每有贤明圣君出现,必以唐尧作比,人民群众盼望着安居乐业,盼望着太平盛世,即便有许多迷信思想与卜蓍文化融汇其中,也毫不怀疑,久而久之,文以化德,文以入道,就成为潜留人民心中的一种心愿,宁信其有,而不言其妄。陶唐符命就是出在《尚书中候》一书中,“帝尧即政,荣光出河,休气四塞,龙马御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据《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它与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都是天赐祥瑞的“吉兆”。这些都为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奇光异彩。

总之,尧文化作为炎黄文化的一个主要支系,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道德标准。特别是对历代统治者、执政者更是这样,我们殷切希望尧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绵远流长。

来源: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