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文化:华夏文明的直根
山西
山西 > 要闻 > 综合 > 正文

陶寺文化:华夏文明的直根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哪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黄河流域是我国唯一一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考古探索的不断进展,考古学家们又提出了中华文明多源观,即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辽河流域文化区。这四大区域的文化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序列,都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都为推进中国古文化起了特定的历史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史前文化虽是多元的,但他们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我国古人类迈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只有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区,尤其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相交汇的晋、陕、豫一带地区,构成了华夏文明的起源的中心区域,并且率先大踏步地进入文明的门槛,成为华夏传统文明的“直根”。

近年来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表明:这个直根就是陶寺文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以文字、金属(铜器)、城市和礼仪祭祀中心等要素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

陶寺城遗址。陶寺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它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和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呈现出一个大城套小城的格局。小城里面还有宏伟的宫殿,显示出居住者的等级是最高的。由此可以判定当时已形成了国家,而气势宏大的陶寺城址就是其王都,也即帝尧建都地之平阳之所在。

陶寺墓地。陶寺墓地位于陶寺遗址东南角,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发掘各类墓葬1300多座。从随葬品数量来看,大型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数量一般在100件以上,最多的达187件。中型墓葬品数量一般在20多件,小型墓葬一般没有随葬品。在发掘到的九座大型墓葬中,不仅棺内洒满了朱砂,而且随葬品诸如彩绘陶龙盘、鼍鼓、特磬以及猪骨架等,品种齐全,花样繁多。9座墓的墓主全是男性,很可能是部落联盟首领(或称王者)。中型墓80多座,墓主人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一般有20余件,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这说明年轻女性的身份是墓主人的妻妾,大型墓主人在占领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占有更多年轻的妻妾。陶寺墓地呈金字塔的严格等级制度、礼仪制度以及财富差距,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十分明显。

“观象台”遗迹。“观象台”发掘于2003年——2005年,是陶寺文化中发现的重要遗址之一。台座顶部有一半圆形观测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呈扇状辐射着十三根夯土柱,从而形成12道缝隙,分别对着对面崇山的某个点。古人就这样利用两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崇山)日出,并依据日光影来推测一年的二十个节气。天文学家们认为,陶寺观象台是中国4100年前最早的观象台建筑,这比此前公认的世界最早的观象台——英国巨石阵早近500年。

扁壶朱书文字。文字,是文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素符号。在陶寺遗址曾发现了一只残破的灰陶扁壶,在壶的鼓腹部上发现了两个用“毛笔”朱书的字符:一个形似甲骨文“文”字,与其对应的一端也有一个字,为上下结构,上为菱形的(◇),下部好似“冗”字的篆体。专家们将其定义为“文尧”,表达了唐尧后人对尧的懿赞和尊称。这两个朱书文字的存在和发现,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到4000年前,而陶寺扁壶朱书文字的发现将汉字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这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彩绘龙盘。在已发掘的陶寺遗址9座大墓中,有5座出土了“龙盘”,所谓“龙盘”就是把一条龙绘制在陶盘中心的一种器物,专家认为龙盘应属部落联盟的盟徽即龙族族徽。那么,龙族是谁呢?据《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赤受天佑,眉八彩,须发长七尺二寸,而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由此可知,帝尧是赤龙或河龙所生,尧部落即是龙图腾的主人,陶寺文化中的彩绘幡龙,应是中原文化龙族文化的先首。虽然早在6千年前,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地就出现了龙,但那时的龙只是“吉祥物”,只有到了帝尧时即陶寺文化时期,龙才被作为集团象征的图腾提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

铜铃。在陶寺出土的器皿中,还出土了一件近乎精美的铜器——铜铃。这件合范铸造的铃形铜器,长6.3厘米,高2.7厘米,壁原0.3厘米,经鉴定,为红铜铸造品。铜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它不仅是一件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音乐史角度看,它还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标志着构成中国古代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更为重要的是,铜器的出现确证陶寺文化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和扁壶上的文字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都是国家产生的标志物证。

陶寺文化的主人到底是谁?根据以上考古成果再综合史书记载与民间传说,专家们一致认定极有可能就是陶唐氏帝尧部落。4000多年前,在晋南这片广袤的大地,唐尧部族在以尧为称号的几代杰出首领的率领下,德服四方,势不可挡,最终以强大的文武之道实现了中原部落的大联合,创建了“民无能名”的旷世勋绩。

对于陶寺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著名考古学家、我国考古类型学奠基人苏秉琦称“陶寺遗址的发现,为中国考古学增添了重要的一页。”苏秉琦先生认为,以玫瑰花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红山文化,这两个不同文化传统共同体的南北结合是花(华)与龙的结合。陶寺遗址所表现的南北文化综合体性质,突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他指出:“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级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苏先生还指出,晋南一带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它是中国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石。(《中国文明起源》(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直根,就是主根,它表明晋南才是华夏族、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帝尧和他的那个时代是已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至今沿袭创制于尧的历法、礼制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之中。如今,临汾城南的尧庙和城东北35公里的尧陵早已是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尧庙-华门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特级景区。帝尧文化作为临汾区域文化的核心文化,正在为文化强市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石耀辉

来源:临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