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丨守望文化 践行山西非遗使命担当

论晋丨守望文化 践行山西非遗使命担当

6月12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宣传展示暨“山西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开幕,这是山西非遗产品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一场山西非遗界的狂欢。

线上、线下相结合,11地市齐发力,借助凤凰网、央广网等媒体资源,以及热门短视频及网购平台对非遗产品进行营销带货,同时开展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山西在如何讲好手艺人、匠人、传承人的感人故事,甄选山西非遗好物上下足了功夫。

这是山西长久以来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山西作为全国非遗大省的历史使命感。

非遗保护传承“晋”行时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非遗以其独特的文化色彩,谱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尤为重视。

但是当今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工业文明对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非遗形成致命冲击,城镇化转型和传统村落的消失使一些地方民俗和技艺濒临灭绝,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断层状况导致技艺失传,多种文化观的现代人对非遗产生文化需求的距离感。

论晋丨守望文化 践行山西非遗使命担当

为此,山西聚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销基地,开展工艺美术文创产品进景区试点,开发布老虎、面塑、剪纸、煤雕等非遗工艺礼品,以及山西药茶、优质杂粮、民间艺术品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利用体系。

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公布,山西翼城浑身板、陵川钢板书、运城河东制盐技艺等14个项目入选。

截至目前,山西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5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7项、保护单位942个、代表性传承人110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03项、代表性传承人2500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089项、代表性传承人5515人。

这是山西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其中一方面成果,这些非遗“绝活儿”没有“绝”,而是“活”了下来,人民群众将享受到非遗保护成果。

“破圈”“跨界”打造非遗“爆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这“根”和“魂”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非遗与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脱节,非遗甚至成为了“土”和“旧”的代名词。仅仅存活下来还不够,如何壮大这“根”,滋养这“魂”,是非遗保护和传承下一步面临的问题,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给非遗“破圈”带来了希望。

在“人人都可创作”的当下,短视频逐渐成为主流内容形式。太原莲花落、背棍、耳枕、花馍、炒祺、螺钿漆器、堆绫……越来越多的山西非遗成为“网红”“爆款”,非遗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借助这股势头,山西筹划了这次为期4天的“非遗购物节”,从244个非遗项目产品中遴选出优秀产品,在众多电商平台开设店铺45家,共计上线839件非遗产品,涉及62个各级非遗保护项目,上线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展17场专题网上销售直播。

论晋丨守望文化 践行山西非遗使命担当

山西非遗“破圈”不是第一次了,太原市娄烦县的官庄木版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创作风格,大胆与动漫及潮流玩具跨界合作,其作品也频频出没于漫展等大型会展,俘获了一批年轻受众的喜爱。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官庄木版画定制的“火星,你好”珍藏木版画也被带入太空。

在不断跨界、不断出圈下,非遗传承发展的内生活力被不断激发,加上符合经济发展特点、技术趋势和文化规律,自动聚合和吸附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山西非遗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

狂欢过后,我们应当沉思,非遗今后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划特别提出,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与山西无疑是非常契合的。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在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阶段,山西农村地区亟需一条稳定高收益的致富路,而具有技术含量、附加值高、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的非遗项目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山西省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专项调研,端午假日期间,70.56%的游客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其中,73.23%的游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价值,47.24%的游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休闲娱乐项目。

论晋丨守望文化 践行山西非遗使命担当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民众对于非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通过设立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三效合一”的土壤已经具备。

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非遗工坊+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等多元经营思维,人民群众将在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体验山西独具魅力的地方非遗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具有积极意义,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之魂向我们走来。

科技再发达,文化永远不可取替,甚至是科技越发达,文化的价值就越重要和凸显,非遗亦是如此。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布局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改造提升非遗传习所和展示基地,构建非遗现代传播格局。持续打造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山西三宝”品牌。高质量开展工美大师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促进活化转化,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山西文化记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是源自血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令人瞩目,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与升华中,持续涌动创新的动能,中华文化终将绽放出璀璨的新时代光芒。(文:尚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