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演绎黄土高原的风雨人生

花馍:演绎黄土高原的风雨人生

花馍,在山西人的生活中除了可以果腹,还有着传承礼俗的重要作用,故而流传“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说法。由此发展的面塑将风俗民情融入其中,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成为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是一种传统名点,因花式多样而得名,体现了农妇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是古代劳动人民善良与纯朴的艺术见证。花馍之所以能在忻州流行,成为影响极为深远的记忆味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地产小麦,人们普遍喜食面食。花馍不仅是饭桌上的主食,而且还参与供奉、祭祀等重要民俗活动,几乎可以说它伴随并见证了人的一生。

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制作程序和用料要求。把面揉和均匀,软硬适度,使蒸熟的面制品不开裂萎缩,光泽饱满,形态如生。制作工具主要靠手,辅之以小梳、小剪和小铁锥子等,靠搓、剪、压、挤等工艺制出各种动物,各色花样的面制品,造型生动逼真,透出天然神韵。春节前后,晋北人要准备“花糕”“枣山”“钱龙”“枣糕”等作为供奉的贡品,制作“茶果”“柏枝”等招待客人,还有猪、羊、鱼、虎、兔、佛手、石榴、莲花、柿子、马蹄等造型的面食,用以祈福六畜兴旺、财源茂盛、福寿平安。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就是爬在炕头,看长辈和左邻右舍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起蒸过年吃的花馍。炕下笑声飞扬,灶上热气腾腾,蒸花馍成了儿时最温馨的回忆。

在山西,一年四季都少不了制作花馍。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盘馍”,莲花上面扎一对男童幼女,寓意“连生贵子”。小孩过12岁生日时,老人家也会制作一个直径一尺多的“花儿箍拦”,在圆形面圈上捏塑着各种动物和花卉,如“麒麟送子”“凤凰戏牡丹”等,祝愿孩子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借动物和花卉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老人过寿,通常要制作“寿糕”“寿桃”。寿糕是一层面饼一层红枣,层层叠叠摞起来,寓意“寿高”;寿桃则是一个桃形面塑,桃尖涂成红色,周围塑有“松鹤延年”“鹿鹤同春”“五福献寿”等,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大“喜馍”,办丧事在灵堂前供奉“小食儿”,清明节,捏制面人头和“寒燕儿”等面塑。

花馍,珍藏了当地生活习俗中的文明密码,既有对先哲前贤的尊重,对天人和谐的尊崇,又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祝福。无论是以纹饰见长的面点,还是以塑形见长的面塑,又或是以插花见长的面花,都体现了淳朴善良、敦厚精致的审美情趣。花馍,不仅是礼俗,更是工艺精品。造型既有人物和各种动物,又有花鸟鱼虫和时令水果,样式复杂,讲究繁多,色彩斑斓,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

面塑艺人都是心灵手巧的捏花能人。谁家有事,就会提前将这些巧女、巧妇请到家中,一起发面揉搓制作花馍。她们将手艺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创造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用以满足人们在各种礼俗活动中的多样需求。花馍极具代表性,它不仅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馍代表着山西人古老的食文化,仿佛是一个戏台,演绎着黄土高原上的风雨人生,向世人传达着他们对生活的憧憬与祝福。

环球网 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