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的山西行动
山西
山西 > 要闻 > 综合 > 正文

善治的山西行动

文|冯新平

“一定要警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私、为一些利益集团谋私,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近年来,山西省坚决有力“惩腐打伞”,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截至2020年底,全省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共立案4268起,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736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087人,组织处理3361人,移送司法机关280人……

这一个个数据,是山西以强大攻势席卷黑恶,扫出的朗朗乾坤、盈盈正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的科学指引。

《道德经》有言“正善治”。正者,政也。

善治,是对良好的或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的描述,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衡量社会治理成效的标尺之一。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什么是善治?》中,列举了善治的8项标准:共同参与、厉行法治、决策透明、及时回应、达成共识、平等和包容、实效和效率、问责。

在现代社会,政府是社会前行的“火车头”,公职人员则是这列车的“司机”。对政府而言,厉行法治,就要依法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让官员敬畏民意、听取民声、吸纳民智,进而为民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对公职人员而言,需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想为敢为、勤为善为。

5月1日起,《山西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办法》正式施行,旨在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约束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为,提升治理腐败效能,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这是山西强化善治的又一重大举措。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群众办实事当然是“善治”的题中之义。“善治,不能忽视民众的所谓‘小事’。桩桩、件件,再小的事,只要攸关民众衣食住行,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坐标上的大事。”

——《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5月1日起施行,着力解决部门间协调不畅、审管衔接不够明确、审批监管不够有力、办理流程不够规范、服务涵盖面不够广等问题。

——山西省“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全省3700万人民群众,都能够通过手机,远程、异地、不见面办理大部分的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山西省今年将设立1个省外劳务服务总站、3个区域服务中心站、100个劳务服务工作站,形成服务网络体系,为省外劳务输出提供有力保障。

——山西省司法厅广泛推行首问首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等工作制度以及“代受理”和“点援制”等便民措施,实现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务“最多跑一次”。

——运城市盐湖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解决办事群众在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不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者多次跑腿未能办结等难题。

——太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关于支持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个人分摊费用有关事项的通知》,支持城市更新改造、改善缴存职工的居住条件。

——阳曲县民警通过翻底簿、查档案,及时帮助两名居民恢复了户籍。

——迎泽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高效服务当事人,收到“公证调解,为民解忧”的锦旗。

……

实现善治,山西正在身体力行。

今年清明假日期间,山西省内外游客均分假日旅游市场,省内游客占比50.82%,省外游客占比49.18%,其中,河北省、陕西省、北京市位列客源省份前三,其次为河南省、内蒙古、四川省、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天津市。

很显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来山西游玩的省外游客数量能有如此高的增长、如此大的占比,这源自山西的“善治”。

善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现善治的过程就是提升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过程,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就是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就是激发社会正能量的过程,就是推动全社会向善成长的过程,就是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山西应当始终坚持“树立源头治理思维,让政策制定和执行接地气、通民情、得民心”,因为这“既是治理‘方程式’的优解,也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我们相信,山西定能做得更好,不断赋予“人说山西好风光”和“人说山西好环境”更多时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