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广场即将迎来整体改造,陪伴了太原人近70年的城市地标,再一次被全市人民的目光聚焦。
五一广场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改造中将会融入哪些元素,太原人希望的五一广场是什么样子……现在,为大家一一揭秘!
市民打卡
5月28日,记者再一次来到五一广场,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她愈发显得美丽动人,随手一拍,无滤镜、无修图,自带HDR高清效果,引得很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雕塑喷泉前,自拍杆、手机、相机,凹造型、摆pose,市民三三两两拍得不亦乐乎。
知道五一广场要改造的消息,市民曹大爷特地从河西赶来,想最后一次记录下五一广场的风采。曹大爷虽然祖籍东北,但1956年便来到太原生活了,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太原。他说:“小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所以对五一广场有很深的感情。特别期待五一广场的建成,可以看看首义门的样子。让古老的太原在这里重现,将是对太原文化很好的展示。”
市民张阿姨是和她的两个好姐妹一起来的,还带了老伴给她们三个拍照。家住桥东街,五一广场于她而言,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回忆起70年代的五一广场,张阿姨说:“现在的老鼠街,当时是太原最早的地下商场,小时候特别喜欢在这里逛街。”
历史沿革
关于五一广场有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省城著名历史学家、太原史志专家王继祖介绍,宋代建太原城时期,这里属于城外。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在这里,为他的三儿子朱棡建造了晋王府,并将太原城由原来的10华里扩大至24华里,原来的四座城门变成八座城门,其中的承恩门(当时叫太平门),便正对着晋王府的大门。
1911年10月凌晨,山西新军起义,从狄村军营出发,由承恩门进入太原城,攻入山西巡抚衙门。太原是全国第五个响应辛亥革命的城市。至此,山西的辛亥义举,在太原胜利结束。这一结束,不仅是山西清王朝机构的结束,更是2000年封建帝制在山西大地上的结束。王继祖说:“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分节点。”
为纪念太原首义,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
未来地标
现在的五一广场,建于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1987年和1995年先后经过两次改建,一直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月22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公示《五一广场改造设计方案》。
本次改造规划方案结合五一广场历史性、文化性、纪念性等特征,在广场中轴线位置上设置首义门、国旗、雕塑三大主题元素,以“千年城道”理念拉通南北广场。
王继祖表示,此次能复建首义门是完成了太原人民的夙愿。他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很多人建议复建首义门。2007年,改造计划图还曾在太原市规划大厅做过展示。”
习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历史记载,“锦绣太原城”曾有八座城门、12座大城楼、90多座小城楼,是明期全国最大的城。
五一广场是太原市重要的地标和窗口,改造是大势所趋,复建首义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
太原新闻网全媒体记者 党三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