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曾有多个名称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绝大多数太原人都不知道,1400多年来,晋祠曾更改过数个不同的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晋祠的名称为“唐叔虞祠”,北齐改为“晋王祠”。
后来,北齐后主高纬将“晋王祠”改为“大崇皇寺”;到了隋代弃用“大崇皇寺”,挂起“晋祠”的匾额。
北宋时,晋祠更是经历了三次改称,“圣母祠慈济庙”“汾东王庙”“惠远庙”,三个名字都刻在了牌匾之上。
到了元朝,文化包容,晋祠同时拥有“晋祠”与“汾东王庙”两个名字。
■65年前献殿曾拆了重建
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的献殿,只用木头一种材质建造而成,未用一根钉子固定,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历史悠久。
人所不知的是,1955年,献殿经历过一次重建。这是为修缮应县木塔而做的一次试验。
当时应县木塔有所倾斜,但是修缮并非易事。而献殿与应县木塔一样,均为木构建筑,所以决定拆了献殿,再用原来的木料和工艺重建。如果献殿重建成功,便意味着倾斜的应县木塔也能用同样的方式修缮。
现在如果仔细看的话,在献殿大殿上方可以看到有铁丝固定,大殿横梁牌匾上书有“金大定八年”,另外还有一个1955年重建的牌匾。
■晋祠铁人是修过的
晋祠金人台铁人造型雄健英武,金甲铁铸,饶有趣味。
铁人共四尊,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相对而立。其中三尊均系宋代铸造,惟东北角一尊是民国二年(1913)补铸。四尊铁人中,西南角的尤为威武雄壮,油光亮滑,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铁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锈蚀、裂隙、残缺等问题。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清洗、除锈、补配、粘接、封护等措施,修复了东南角铁人颈后部的裂隙、西北角铁人左脚的碎裂、西南角铁人下巴及颈部的缺失,使铁人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唯一以国名来命名的祠堂
从古至今,由一个国名作为祠堂名称的,或许只有“晋祠”这一个,我们并未听说过有“京祠”“秦祠”“豫祠”等,可见晋祠的历史地位。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始祖唐叔虞(晋初始国号为唐,叔虞为一代诸侯,故以唐冠于名之前)而建。叔虞成为唐国的诸侯后,不负众望,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
■晋祠主神的变更
晋祠是为纪念唐叔虞而建,晋祠主神最初便是唐叔虞。
到了北宋初年,北汉被灭,其都城晋阳城也毁于血泊之中。为安抚亡灵,晋祠内新立了一尊女神圣母。
后来,宋朝为打压贬低前朝,把唐叔虞降为“汾东王”,新立女神成为了“显灵昭济圣母”。就这样,晋祠主神由唐叔虞变成了圣母。
■“三晋文化”源头的标识
人们常说“三晋文化”,三晋文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三晋又指的是什么?
要先从唐叔虞说起,唐叔虞开创晋国,后其子燮父正式改国号为晋。
三晋文化中的“三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国,三家分晋即指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分属“三晋”的文化,就是“三晋文化”。所以,晋祠是“三晋文化”源头的重要标识。
现在,“三晋文化”代表了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但其实当时“三晋”疆域远远超过现在的山西。
除此之外,晋祠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晋祠之铭并序》,其中40个“之”字、7个“不”字无一雷同;武则天为《华严经石刻》作序,但石经完成后,却未完成再幸晋阳亲自主持安放仪式的心愿;圣母殿内宋代泥塑彩绘侍女像是从别处移来等秘闻逸事,有待人们慢慢了解。
(太原日报编辑据“尚旅行”公众号及晋祠博物馆官网资料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