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寺三圣殿
斗拱作为中国古建筑等级特定的标志,只有高级建筑才可安装。在太原,就有这样一座等级较高的古建筑,因其特殊的“扶壁拱”而备受关注。盛夏的一天,我寻访了太原这座现存“扶壁拱”唯一实例的庙宇——金代遗存“不二寺”。
不二寺位于阳曲县黄寨镇,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既有金代特色的三圣殿,又有明清时期不断修缮的其他建筑,呈现着不同年代的建筑特色。
寺名“不二”源自佛教术语,意为凡能悟到“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寺院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
和芮城永乐宫一样,不二寺属于易地它建。寺院原来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处在荒郊野外,侵蚀破坏严重。1987年,由原址搬迁到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1989年修复竣工。
不二寺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宋咸平六年(1003)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金代遗作三圣殿内脊榑存有三条墨笔题记,其一为“大汉乾佑九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其二为“宋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其三为“大金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三条墨笔题记十分清晰地题写在明间脊榑下皮中部和两头替木遮挡处,准确记录了不二寺的创建重修年代。金代建筑在太原很少见,故不二寺历史价值凸显,获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寺的灵魂价值在于其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三圣殿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单檐悬山顶,屋顶覆以素瓦,瓦条脊,卷尾吻,均现宋金风格。殿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也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
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
殿内供有华严三圣等泥塑9尊,为金代遗作;东西侧山墙上绘有东方三圣、西方三圣等,为明代作品。
大殿东西两侧存有明洪武三年(1370)石塔一座、元代八角五层密檐砖塔一座,檐廊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十年(1671)、清雍正二年(1724)、清乾隆六年(1741)石碑各一通。
据不二寺大明洪武三年石塔和元至元三十年石碑记载,该寺最辉煌的年代为元代。元至元三年(1266)前后,元世祖忽必烈钦授圣旨三次,该寺奉旨开演三学,使不二寺佛教活动在周边寺庙中达至鼎盛。
与此同时,元世祖还钦授塑像、壁画,钦赐不二禅寺净公戒师之铭石碑一通,此时不二寺已成为规模宏大、佛教活动兴盛的一座寺庙。
寺内植有枣树和榆树,以不同的姿态生长着。在此尽览古风遗韵,不由为建筑之美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