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疫情考验下医疗系统的危与机
山西
山西 > 要闻 > 综合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疫情考验下医疗系统的危与机

杨林花所在的医院血液科,并未因疫情而中断患者的救治工作。 范丽芳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医疗系统经历了一次全方位考验。医务人员或逆行湖北武汉,或坚守阵地,奋力抗疫。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作为其中一员,也一直坚守一线,亲历一切:“十年医改十年路,我们走得卓有成效,同时也注意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仍需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要持续优化。”

杨林花进行日常查房。 范丽芳 摄

杨林花所在的医院血液科,并未因疫情而中断患者的救治工作。除日常门诊和查房等工作,她还要赴太原市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进行重症患者会诊,与支援湖北武汉的山西医疗队员联系,微信解答100多个乡村医生的不定时求助。

作为一名有着37年一线工作经历的医生,杨林花最关注就是民众健康,经过此次疫情抗击,也看到了医疗领域的“危”与“机”。

首先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执业医师不足。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末,中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是2.59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4人。结构方面,城乡差距还比较大,专业分布也不均衡。医生是公认的“晚熟”职业,培养周期相对长,更需突出规划的前瞻性。

“尤其是面对疫情或突发事件,比如我们医院呼吸危重症的医护人员,除了要支援武汉,参与本院的患者救治,还要支援本省兄弟单位。”杨林花说,教育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今年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将适量扩大,提前培养和储备医疗人才。

因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医疗机构不能进行正常的诊疗工作,客观上使得需要定期透析、肿瘤化疗的患者不得不暂停治疗。“这也凸显了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短板。”杨林花建议,今后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时,可以考虑利用比较集中地段,如大学城的体育场、大教室及学生宿舍等空旷或闲置地方,紧急临时征用,用于改建、搭建应急病房,或存放各种应急物资。

作为基层民众的健康“守门人”,乡村医生的作用不可或缺。2019年,杨林花在地处太行山区的长治武乡石圪垤村,创建了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疫情期间,因多数医疗机构的不正常运行,民众看病就医成了难题,“我们和当地100多名村医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帮当地老百姓解决了许多非常实际的看病就医问题。”

在此次抗疫中,互联网的作用有目共睹。山西省早在2012年依托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内连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外接省外名院、名科、名医。疫情期间,该院为许多在基层就诊的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解决了特殊时期不能到上级医院就诊的难题;还与湖北天门、仙桃和潜江的对口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为疑难危重患者的治疗出主意、想办法。

杨林花进行日常查房。 范丽芳 摄

杨林花说,目前,全国多数二级以上医院都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技术也很成熟,但是有的地方利用率不是很高,“比如什么级别的医生会诊怎么收费,需要走什么程序,医院之间如何互相认可等”。

杨林花建议国家卫健委应该完善远程医疗相关政策、机制和标准,真正发挥好远程会诊多方、异地和跨时空对同一病例实施诊治的作用,“总之,落实分级诊疗,关键是要做强县域医疗,而县域医疗改革发展,必须做好与三甲医院、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三个天线’的对接工作”

中新网 范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