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四手联弹生态扶贫“五线谱”

吕梁:四手联弹生态扶贫“五线谱”

文/凤凰网山西

“扁舟又向吕梁归,浩荡中流看翠微。”

群山绵延,层林尽染,河流蜿蜒,玉带环绕。吕梁这块蕴蓄动能的土地,正在四手联弹生态扶贫的“五线谱”。

“我在从北京来的飞机上往下看,看到吕梁山不少地方开始见绿了,生态效益显现。”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第一站就来到吕梁。今年3月6日,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生态扶贫”的扶贫模式再次受到肯定。

三年来,吕梁市志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吕梁将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采取生态治理脱贫一批、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脱贫一批、特色产业脱贫一批的“五个一批”攻坚措施,弹好生态扶贫“五线谱”,奏响脱贫致富“交响曲”,生态保护和建设就是同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同步开掘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生态脱贫之路。

一、守护绿色发展的“基准线”

吕梁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土壤贫瘠,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2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分布不均;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吕梁市恶劣的生态环境曾经被联合国专家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治山治水才能使吕梁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才能使吕梁山真正绿起来。基于此,吕梁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连续几年突出实施“三个全部”工程,即:3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在生态扶贫具体实施落实中,重点实施了“三个一百万亩”工程和“五个一批”项目。

据统计,2016年以来,吕梁累计完成营造林427.07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新增1个百分点,每年平均降水量增加81.8毫米,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700万吨,《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山西省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吕梁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真正实现了守护吕梁市绿色发展的“基准线”。

2019年,吕梁众多金字招牌中,又增加了一张重量级名片:在2019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荣获“2019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的称号。这正是吕梁锲而不舍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二、搭建山绿民富的“连心线”

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如何将生态修复过程变成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过程,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是吕梁市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2015年我们岚县有30万亩急需治理的宜林荒地和县域内3.8亿株滞销的优质苗木。”回想起当时棘手的情况,岚县林业局局长王志平打开了话匣子,“老百姓靠山不能吃山,育苗不能致富,市、县领导都很着急,后来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和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基础上,我们初步提出了购买式合作社造林思路,提出了把荒山治理作为生态扶贫主战场、把贫困劳动力变成造林产业工人、把滞销苗木就地进行消化,并积极争取省、市把岚县作为购买式造林的试点县。”

得益于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2016年,购买式合作社造林机制正式在全吕梁市范围内启动,到2017年,在脱贫攻坚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的基础上,吕梁大胆改革创新,在岚县试点实施林业资产收益工作。由“三权”促“三变”,使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有收入。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以岚县为开端的吕梁创新生态扶贫模式,走出了从合作造林到购买式造林、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和林业资产收益造林扶贫试点的新路子。近年来,总计有50余万人依靠生态扶贫工程受益,有11.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造林和森林管护等措施脱贫,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贫困群众的致富靠山。

三、打造规范管理的“制度线”

站在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一处山梁上,可以看到,所有沟沟岔岔、山山峁峁满山遍野都种植上了沙棘树。如今,经济林栽上了,护林管护有序了,造林合作社还能再做点啥?

该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指着刚办的合作社经营许可证,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成立了一个联合总社,由分散的四个合作社133户、388人组成。之前我们合作社的营业许可范围只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现在增加了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等20个服务类型。政府通过议标形式,会把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及100万元以下的道路、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承包给我们这些有经营能力的联合总社,这样我们合作社成员在家门口就又能打工挣钱了,还能亲身参与到家乡建设中。”

和郑小二一样,吕梁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项目办许奋明提到联合总社成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样把几个合作社整合在一起,他们资金雄厚了,业务拓展了,技术加强了,股份优化了,能力提升了。同时,联合总社获取经济收益,在剔除运营成本及相关人员工资的前提下,25%归村集体,10%分配给贫困户,10%作为管理人员绩效,10%作为公积金,5%作为公益金,剩余40%由所有社员按股分配,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全体社员三方共赢的目标。”

与此同时,全面规范合作社管理制度,提升运营水平,进一步加强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等一项项铿锵有力的措施,吕梁生态扶贫的升级样板,正在形成。

四、紧扣持续增收的“主轴线”

脱贫攻坚不是生态扶贫的“独角戏”,而是全产业链的“大合唱”。如今绿树栽起来,部分民众口袋鼓起来。可让人担心的是,贫困户眼下受益,长期稳定持续增收怎么办?

临县曲峪镇前曲峪田园综合体模式给出了答案。

走进这里,在红枣林间一片现代化的标准鸡舍矗立在其中,枣林地里数千只柴鸡正在争先恐后觅食,它们飞上枝头“咯咯咯”的叫着,叫声响彻林间……“这些柴鸡都是吃的蚯蚓,知道蚯蚓从哪里来吗?”吕梁实验中学驻前曲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薛波卖起了关子,“在枣林鸡舍的旁边,我们建立了养牛基地,牛粪进行自然发酵后用于蚯蚓生长繁殖,蚯蚓土作为优质花肥在网上销售。牛粪里繁殖蚯蚓,给柴鸡吃,鸡蛋品质提升,柴鸡又为枣树捉虫,鸡粪给土地养分,养的牛还可以卖掉。同时,我们的‘黄河鲤鱼养殖产业+果蔬采摘园产业’也在逐步成型,这样一来就建立起‘林+N’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前曲峪无人问津的撂荒枣园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田园综合体,见证了一个贫困村的涅槃重生。

对此,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称赞说:“要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乡村。要在全市推广复制‘前曲峪田园模式’,带动其他乡村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五、紧盯返贫致贫的“预警线”

今年,山西既要全面完成剩余减贫任务,又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目前,山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实现脱贫,但一些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为防止返贫,参照《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吕梁建立返贫预警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精准施策分类帮扶机制。

在返贫预警动态监测机制中,以家庭为单位,以2019年以来摸排出的12.4万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为重点,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易致贫户。监测范围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特别是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要重点排查,确保不留盲区。

同时,继续实行动态管理常态化,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纳入常态化管理,实行跟踪监测。新识别监测对象履行农户申报、走访排查、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扶贫部门确定等程序,按季度动态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吕梁市委、市政府矢志打赢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兑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