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核桃的由来

古县不大,但古县核桃自古就享有盛名,而今更有“干果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荣誉称谓。由此可见,古县核桃大有来头。

传说,核桃原产于昆仑山上,是西王母的圣果,凡人看不到,更吃不着。圣果传说虽无从考证,但核桃原产地是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并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传入内地却有据可查。

核桃,古籍名其曰胡桃、羌桃,古县人口语呼其圪桃。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为了沟通内地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先后派遣博望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内地带去了丝绸、茶叶、铁器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又从西域带回了核桃、苜蓿、葡萄、胡萝卜、西瓜等种子和种植技术,张骞开辟的这条商贸文化交流之路便是闻名世界历史的丝绸之路。

《本草纲目》记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核桃)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所谓“东土”就是指陕西以东中国广大地区。秦晋一河之隔,“渐及东土”自然首先推广种植到山西乃至古县。因此,古县历代县志皆言:古县核桃“始种于汉”。

清雍正辛亥年(1731),知县赵温主编的《岳阳县志》即把核桃列入《食货志·土产》。1913年,岳阳县知事李钟珩监修《新修岳阳县志》载:“邑西北诸乡胥产(核桃)……每当秋成,他乡负贩者,往来不绝焉。”2001版《古县志》记载更为详细:清末,天津商人来县“放桃盘”。放桃盘即每年麦收之前委托当地商人订购桃仁,当地商人向开盘户签订契约,预付价款,待白露前后,核桃收获并加工后交货清算,商、贩、民各取其利。

从史书记载看,古县核桃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声名远播,产销两旺,被誉为“摇钱树”实至名归。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古县百年以上的老核桃树多达5万余株,集中分布于古县“西北诸乡”,仅凌云一村百年老核桃树便有1.5万株之多。

1958年1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个经验值得各地研究……将这个经验推广到种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方面去。”这也正是古县尽人皆知的“每户种一升核桃”这句话的由来。毛主席的指示很快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古县。时任县委书记范如源主持召开县委会议,学习毛主席的指示,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坚定不移走木本油料的路子。并决定当年收获的核桃,一颗不分,一颗不卖,全部留作种子,种植在全县所有耕地上,一年实现“干果县”的目标。

1958年10月底,毛主席视察华北农村,并在石家庄发表了《在石家庄地区的谈话》一文,再次指出:“可以搞些核桃……核桃是高级油料,将来普通油料是吃不开的。”

毛主席一年两次谈发展核桃的问题,每次都有明确指示,更加坚定了古县县委、县政府发展核桃生产的决心,带领全县人民加劲苦干,5天时间在古县境内共计种植核桃1157万余颗(窝),将“一年建成干果县”的做法上报给党中央、国务院,受到肯定和表扬。1958年12月3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署《国务院奖状》,奖状上写着“奖给山西省安泽县(含古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古县因发展核桃成为“干果之乡”的盛名由此开始传播开来。

古县核桃树多,大树、老树也多,在县城西北30公里的吴儿岭村有一株核桃树,人称“核桃王”,便是古县核桃历史和核桃风貌的典型代表。

一株核桃树何以称得起“王”?一是高大挺拔,树的主干高3.5米,胸径1.15米,冠幅东西24米,南北23米,垂直投影443.5平方米,在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林里独树一帜。远远望去,千万株核桃树都匍匐在它的周围;二是树龄长,令人景仰。有人说它300岁,有人说它600岁,也有人说它800岁了,树龄究竟多长,无从知晓;三是功劳大、贡献多。核桃王结果数百年,飨民数十代,而今饱经沧桑之年,仍然古干新颜,枝繁叶茂,年年挂果,一般年景挂果上万颗,丰年挂果可达3万多颗。但凡见过古县“核桃王”的人,无不对其称奇!

付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