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姗姗(中)在边台村做异地移民搬迁群众工作
高姗姗(右二)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发展莲藕、玉木耳项目
“咱们村目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现在的收入主要靠什么?”“你们家孩子上什么学,学习咋样?”……在灵丘县边台村的支村两委和贫困户会议上,第一书记高姗姗每次开会都是几个小时,村里村外、家长里短,村民有事都愿意听听她的意见。
2017年8月,团中央组织部基层建设部干部高姗姗,受中组部和团中央的委派,担任了革命老区灵丘县韩家房村第一书记。她接过上任第一书记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努力,让韩家房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去年5月,高姗姗被派驻离灵丘县城五十多里路的南山区——红石塄乡边台村,帮助这里的群众脱贫致富。
在脱贫工作中,她牢牢把握党建引领,有效发挥青年社会组织、发动各领域青年力量,并整合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有效的工作抓手。在实践中,她摸索出通过党建“X+1”模式(X:若干青年社会组织,1:驻村第一书记所在贫困村),聚合青年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建立联合党支部,推动和带动各项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成效。
身心尽入,真情实意对待贫困户
“冬天快到了,很多村民身上穿的都是灰黑色的旧棉袄,棉袄里的棉花不服帖也不暖和。贫困户家里炕上的被褥,也都是灰土土的样子,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状况,我说不出的揪心。”谈及第一次来到韩家房村的景象,高姗姗回忆道。
于是,高姗姗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团中央直属单位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组书记侯宝森,他当即安排了20余万元的空调、棉衣被、秋衣裤等秋冬物资送到了村里。之后,北京的朋友得知高姗姗驻村扶贫的情况后,也帮助她对接了北京财贸学院团委的志愿者,20余名师生带着800套崭新的羽绒服来到村里,挨家挨户地送温暖,亲自给贫困户穿在身上。
据了解,为了将扶贫常态化,2018年3月18日团中央直属单位,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第二党支部与韩家房村党支部建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关切的模式带动全面资源对接。为了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振兴,高姗姗扶贫的两个村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青年国际交流中心、北京财贸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建立联合党支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投入扶贫物资累计40余万元,全县受惠贫困村10余个,受惠贫困户1600人。
“我们没文化,也不懂礼貌,但我们讲情、讲理儿,谁对我们一点好,我们记一辈子。”村民王海莲感激地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哇,派来的干部像高书记这样又年轻又能干,我们有盼头哇。”
事无巨细,教育扶贫开拓先行
一次,为韩家房小学的孩子们捐赠棉衣时,高姗姗发现一位有舞蹈天赋的孩子。但校长韩军红却说:“好苗子,可惜家里太穷,估计等到初中就打工赚钱去了……咱们学校这种贫困孩子还挺多的。”
在对学校所有贫困户孩子进行家访时,高姗姗听到一位母亲这样说:“家里穷,孩子的父亲得了脑瘤,我也患有严重关节炎,干不了活儿。不指望孩子上学有出息,等上完初中,就跟她姐姐一样出去打工赚钱。”
高姗姗心里一颤:“这不就是贫穷的代际传承吗?如何阻断呢?”
于是,她发起建立“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助梦项目,首批资助方以小学2400元/年、初中3600元-4800元/年,高中6000元/年的标准,对驻村及周边村的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全部兜底资助。“项目二期筛选了十余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与资助方结对,进行物质帮助和日常思想、情感、精神上的交流。截至目前,已发放到学生手中的资金达10万余元。”高姗姗对记者说。
为了提供更好的硬软件教育条件,团中央基层组织建设部拨付10万元经费支持县青年之家建设,中国光华基金会捐助10万元给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被资助的孩子们,因为看到了希望,变得发奋图强。
在这些孩子身上,高姗姗深刻感觉到教育虽然是见效最慢,但却是最根本、最有力量的脱贫方式。“只要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社会各界都支持教育,落后的贫困山区终究会改观。”说到这里,高姗姗的眼神闪烁着坚定。
七位一体,摸索实践扶贫一线
边台村,是灵丘县重点易地移民搬迁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在县乡党委政府支持下,解决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楼房。但高姗姗却想,如果县乡里修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制定了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依靠自主创业和发展产业,那老百姓就不会为生活所发愁了。
于是,在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张向群的协调帮助下,高姗姗组织当地青年创建了全国唯一实职认证的 “驻村第一书记”服务号和商城,为土特产搭建起售卖、共享、众筹的流量入口,实现了近20万元的销售额。“在团中央宣传部、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苦荞等灵丘特产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各大流量平台,甚至成为国际交流中心外事活动御用国礼,成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文化传播载体。”高姗姗欣喜地说。
辛苦付出的同时,高姗姗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她的电商消费扶贫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简报刊发,她的扶贫事迹被北京电视台跟踪报道,纪录片申报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她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最美人物”,她本人也被评为大同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干部”、山西 “脱贫攻坚青年先锋”、山西“全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我觉得,越是偏远贫穷的山村,越能磨炼一个人的能力和心性;越是艰苦的环境,越磨炼和考验自己的初心,越有机会践行使命。我挺珍惜这样的机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我一样,这么幸运地在年轻不怕吃苦的年纪亲历和深度参与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并能使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希望未来回忆人生的时候,如今我所做的事情,是最让我值得骄傲的。”高姗姗动情地表达她对扶贫工作的理解。
在灵丘,高姗姗不断摸索实践,推出了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社会公益扶贫、思想扶贫、文化知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和创业扶贫“七位一体”的扶贫措施。谈到她的感人事迹,村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高书记带领我们种植了500多亩的油用牡丹,我们韩家房全村都脱贫了。”“高书记自己掏腰包外出考察项目,带回来玉木耳食用菌产业,建了一片大棚,我们跟着高书记干活,每人都增收了7000多元,村集体也有钱了,资产一百多万。”“别看是个女娃儿,跟我们老爷们一起搬石头垒土坝、扛钢管、卸菌棒,能干哇,也吃得惯我们山西的胡麻油、黄糕!”“我们村地势不好,世代缺水吃,高书记给我们打井架电,我们住上了别墅洋楼,吃的用的水和浇地养鱼的水全靠这两口深水井。”“你这第一书记当的!家也不回了,真是拼命三郎,你干什么我们都愿意跟着你干!”……
个人简介
高姗姗,1984年9月生,中共党员。共青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副处级调研员,2017年8月起先后担任团中央派驻灵丘县韩家房村和边台村第一书记。她探索和创新了党建、产业、创业等“七位一体”扶贫路径,实现了韩家房村和边台村的整体脱贫。她的事迹经中国妇女报、中青网、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其中北京电视台制作的事迹报道申报中宣部五个一百工程评选。2019年3月起,她担任团中央驻灵丘县定点帮扶工作队队员,4月获得山西省脱贫攻坚青年先锋,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贡献奖。
山西农民报记者 林晓方